第二百零七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是啥?”從長興島趕來的張麻子和王老三,看到李梟拿出來的圖紙,眼睛就直了。
蓋樓房這事情已經不稀奇,可把這麼多樓房圈在一起。這還是第一次,好在難度都不高,一水的三層小樓,樓頂還有個天台。
“這東西叫做別墅,我去看了,白雲觀和白雲山莊本來就有亭臺樓閣。白雲觀損壞得比較厲害,白雲山莊還成。圍繞著這些亭臺樓閣,修建三十六所三層別墅。每座別墅都是獨門獨院,帶一個小花園。”李梟讓人找來丹青聖手,畫出了一副效果圖。
看了效果圖之後,張麻子和王老三更加合不攏嘴。
都是常年在一起蓋房子的,這種房子蓋好之後會有多漂亮,早就心中有數。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十六所別墅會被高大的圍牆圈起來。全部種上從遼東引進的松柏!
只要等這些松柏長高,那就是天然的屏障。這裡,將會成為京城外面一座世外桃源。能住在這裡,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享受。
“別一副豬哥樣子,又不是沒蓋過房子。水泥會有船在天津衛碼頭上岸運過來,磚石你們可以自己解決。不過有一點要求,那就是房子必須結實耐用。別光顧著耍花活,把房子造得跟豆腐渣似的。咱們是要做口碑的,可不能栽在這些小事上面。”
“諾!當家的,您放心。我和老張不是第一天蓋房子,您的要求俺們懂。”
“缺什麼,或者少什麼,可以找謝有財來辦。京城裡面有人刁難,也找他來辦。”兩成份子不能白送出去,收了老子的錢,就得給老子辦事兒。反正,李梟是怎麼認定給王體乾和魏忠賢這兩成份子的。
“諾!”
就要離開京城,可得把京城的事情交代好。後世這座城市的房價已經被炒到天上去,李梟就不相信今天老子在這裡蓋大獨棟會賺不到錢。
賺錢三大法寶,好煙好酒房地產。要養活這麼多人,必須要大批的進項才行。
大前門在京城已經創出了品牌,現在各部尚書每人每月月八條煙已經成了份例。李梟沒打算把菸草弄得那麼普及,當成一種奢侈品是最好的結果。畢竟,吸菸有害健康。還是毒害那些整天光知道撈錢不知道做事的囊蟲好了,勞苦大眾就算了。
菸葉的種植被嚴格控制在夷洲,制煙的地方卻在長興島。這樣可以有效的保證,李梟可以長久的把菸草這東西把握在手裡。不但在京城,李梟已經透過艾虎生的運作。成功把大前門送給了朝鮮的權貴,倭國也送去了好多。用不了多久,在這兩個國家的高層權貴裡面,抽菸就成了最流行的時尚。
孫承宗這老傢伙的眼光還是狠毒的,屸螺山還真有好泉水。屸螺山裡面造出來的酒,合起來甘甜清冽。經過沉澱的酒漿,呈琥珀色。開啟封泥一搖,酒香味兒就可以佈滿整間屋子。現在已經少量供給京城各大權貴府上,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現在每天來找謝有財買酒的管事都快把門檻踏破了,好多人還偷偷給謝有財塞錢。就是想在自己主子面前露露臉,弄到別人弄不到的好酒。
至於價錢,人家根本不打聽。不管是銅錢還是銀子,只要你有價就成。
李梟粗略的算過,只要把菸酒,房地產,這三樣鋪開。自己的軍費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畢竟這都是世上最賺錢的行業。
交代完了京城的事情,李梟帶著銀子返回山海關。孫承宗派人來送信,格日圖已經來山海關三天了。就等著見李梟一面!
********************************************************
正在李梟押著銀子回山海關的時候,瀋陽北郊的荷蘭兵駐地不遠。一顆炮彈正在山坡上爆炸,隨著橘黃色火焰的閃耀。濃烈的硝煙蒸騰而起,過了好一會兒巨大的聲響才傳到多爾袞的耳朵裡。
“成了!”多爾袞激動的攥緊了拳頭,後金終於有了可以爆炸的炮彈。戰場上,被李梟炮兵壓著打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李梟能給自己造成巨大損失,自己給能給李梟造成巨大損失。
“揆一!我的朋友,你真了不起。”多爾袞狠狠拍了一下揆一的肩膀,說話的聲音因為太過興奮而變了調兒。經常跟這些荷蘭人接觸,多爾袞說話的腔調也非常趕時髦的國際化。
“呵呵!這都是你派來的那個人的功勞,這個人精通數學,頭腦也非常聰明。有了他的幫助,才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揆一倒是沒貪功,他知道這件事情瞞不住。還不如現在真誠一下,換取這位後金貝勒的好感。
“哦,是誰,我要見一見。”多爾袞已經安耐不住。
“就是他,範!”揆一指了一下不遠處,站著的一個漢人打扮的傢伙。對著那人吹了一聲口哨,然後揮手示意他過來。
“奴才范文程參見貝勒爺!”那人一溜小跑,跑到多爾袞面前單膝跪地打了個籤。
“哦!范文程,哪一旗的?”
“哥,我知道。這是我旗下的包衣奴才,從大明那邊投奔過來的。我看他認識字,人也機靈就派來跟荷蘭人,沒想到居然成了事兒。呵呵!”多鐸看著范文程臉上很得意,自己的奴才這次算是給他長了臉。
“哦!這樣啊,范文程你說說。你是怎麼想到弄出開花彈的?”多爾袞饒有興趣的看著范文程。漢人見得多了,可漢人的讀書人肯這樣恭順的並不多見。
“啟稟貝勒爺!奴才在大明時,就擺弄過佛郎機炮。對這東西並不陌生,當時奴才就想。如果把鐵彈丸製造成空心的,裡面裝上火藥是不是能炸開。可大明的千總,硬是不讓我進行試驗。這一次終於有了這麼個機會,奴才自然要好好的鼓搗鼓搗。沒想到,這一鼓搗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