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京城之中,很多資本都在蠢蠢欲動。

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是手機的生產牌照。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內的手機制造業還處在萌芽期。

那時全國手機產量不過400多萬部,本土手機品牌根本無從談起,手機生產基本以給海外巨頭代工為主。

到了90年代中後期,全球手機市場還是以諾基亞、摩托羅拉這樣的手機巨頭為主導。

在當時,承接二者手機工廠的京城和津門就成為了這一時期手機產量的主要貢獻力量。

1996年,津門更是大幅領先其他省份,手機產量超過200萬臺。

這一時期,津門成為全國第一個手機制造的集中地,而京津地區也成為了國內手機生產的主導力量。

與此同時,諾基亞也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1995年諾基亞手機業務全線爆發,訂單量暴漲。

在當年創下了10億美元純利潤的新高度。

1996年,諾基亞實現了全球出貨量第一,成為了真正的全球手機霸主。

也正是在這樣的全球大環境下,從1996年到1997年底,短短一年,國內手機產量從400多萬部暴漲至5000萬部,翻了將近13倍!

對於這些國外巨頭來說,國內的工人有著高素質不說,工資待遇還極為的廉價,稅收更是享受諸多利好。

但是,也正是在這樣一片繁榮的背後。

1998年國家出臺了《關於加快行動通訊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開始給手機生產頒發牌照。

當時為了扶持本國企業,這樣的手機牌照只頒給了國內的企業。

而消費者們能叫出名字的那些外資品牌手機,想要落地國內生產,必須要走借殼這條路。

不僅是外資企業,哪怕是國內的其他企業,想要進入手機行業,也只能是高價借殼有資質的企業進行生產。

然而,牌照並非濫發,超發。

第一批的手機牌照只有區區13張,而民營企業只拿到了一個名額,其餘的12張牌照全在國企手中。

跟這樣的利好大政策相比,蘇安送給網咖老闆的免費大禮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送的是錢。

此時此刻,哪怕這些得到手機牌照的企業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

只要手中掌握牌照,就可以跟外資企業成立一家合資公司。

到時候外企提供資金,提供生產線。

當手上有了外資給的資金,還有技術之後,有的是地方招商部門上門求合作。

就連土地這點錢,企業都不用自己去花錢。

甚至地方上的招商部門,會送廠房送配套設施。

更恐怖的是,還可以享受一堆稅收減免的利好。

此時此刻,對於拿到牌照的這些企業來說,簡直就是躺著掙錢的好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