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宋遼與金(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北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朝局混沌,百姓疾苦之時,與大宋締結澶淵之盟的遼國,同樣發生著轉變。”
“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與宋徽宗同一年繼位,其昏聵程度,絲毫不輸於宋徽宗,當時的遼國,同樣內患重重,各部族反抗爭鬥,持續不斷…”
通史繼續,講述著曾經從大宋手上,奪走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也在發生著劇變。
彷彿是因為兄弟之國這句話,在冥冥之中起了作用,宋徽宗與天祚帝,宛如一對臥龍鳳雛。
“北宋政和三年,完顏阿骨打繼任部族首領,經過厲兵秣馬的準備,第二年就發動了反遼戰爭,並連戰連捷,遼國大片領土丟失。”
“北宋政和五年,阿骨打稱帝建國,定國號為大金,以會寧為都城,天祚帝聞之,慌忙率號稱七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卻被打的潰不成軍,死傷殆盡。”
“此後,形式急轉直下,遼國內部分崩離析,就在這時,一位叫做李良嗣遼國官員,投奔宋朝,並獻計聯金攻遼,收取燕雲故地。”
“收不回來的…”
慕清竹輕輕搖著頭,她心裡很清楚,之後發生了什麼。
“是收不回來,但不妨礙趙佶覺得這是個妙計啊,畢竟他都敢賜李良嗣姓趙,還讓人家當官,把人活生生變成了趙良嗣。”
蘇覺儘可能說的不那麼譏諷,但還是滿臉無奈,因為宋徽宗接下來的操作,實在讓人窒息。
“重合元年時,宋徽宗先是派馬政等人從鄧州渡海,商議夾攻遼國。”
“宣和二年,他又派人帶著親筆御書,與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商定,宋金雙方不得單獨與遼講和。”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還約定,各自出兵,攻打遼國獲勝後,宋國將原本給遼國的歲供,全部轉給金國,而金國歸還燕雲十六州。”
“至此,宋金海上盟約敲定。”
平板上,解讀的教授,在侃侃而談,分析利弊得失。
蘇覺沒順著他,而是輕聲對慕清竹道:
“趙佶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他沒有全面北伐的魄力,以及決心,那麼中庸之道,以金制衡遼國,以遼國制衡金國,重構三足鼎立的格局,也未嘗不可。”
聽著蘇覺的構想,慕清竹又回憶著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格局,輕輕點點頭,這條路未嘗不可。
“而這時候,滿朝文武,甚至就連高麗國王,都幫忙著勸說宋徽宗,不可以背叛澶淵之盟,輕啟戰端,金國狼子野心,不可交也。”
“可惜這些話,宋徽宗一概聽不進去,宣和二年,大宋內部因為朝局混沌,百姓苦不堪言,爆發了方臘起義,宋徽宗派兵壓制,抽不出兵力,去履行海上盟約。”
“接著,他又聽說,遼國已經知道,宋金海上盟約這事,宋徽宗害怕遼國報復,又一度後悔和金國往來,想單方面撕毀約定。”
慕清竹聽的身體緊繃,被蘇覺輕輕握住的手,都浸出細汗。
一國之君,竟然反覆橫跳。
“家國大事,如同兒戲!”
“更兒戲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