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中沒有?”

魏大鵬問李正。

李正也搖頭:“不知道。”

魏大鵬一臉懵地看著李正:“那……”

李正說:“你不是讓白光他們放無人機了嗎?我們走吧,去那邊看看就知道結果怎樣了。”

說完,立即轉身下樓。

李正確實不知道兩槍擊中了“禿鷹”沒有。

因為這種距離而且是這種環境,外加手裡的槍的問題,他確實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擊中目標。

在超過兩千米距離的環境下進行夜間狙擊,根本不是個人技術的問題,是裝置極限的問題。

夜視裝置的可視等級從專業角度劃分有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是“發現”,指大致知道目標形態,從畫面上僅僅能判斷目標是否存在;

第二等級是“識別”,指發現目標較為細緻,能夠辨識目標,例如是人還是車,是大炮還是飛機;

第三等級是“確認”,能較為詳細地區分目標,能從同一類目標中指出其所屬型別,例如車輛是卡車還是公共汽車,房子是住宅還是工廠;

第四等級是“描述”,能更為細緻地知道目標的具體形狀,識別目標的特徵和細節。例如能指出飛機、汽車的型號和艦船上的裝備,明確區分主要物體和附屬物等。

裝置能看多遠,完全取決於夜視裝置的功率。

比如坦克的夜瞄裝置就能在2000米距離上進行識別,而步槍上裝載的也是瞄鏡功率太低,一般在1030瓦左右,好的能看清600米距離上的目標,一般的也只有300米左右。

“禿鷹”喬治所在的位置距離李正所在的狙擊點已經超過了兩千米,李正能看到的只是最低等的“發現”狀態,根本達不到第四層級的“描述”。

更何況,世界最遠狙擊距離目前有據可查的是3540米,由加麻大狙擊手在摩蘇爾戰場上創下的記錄,第二名是2475米。由帶英帝國計程車兵克雷格·哈里森創在帝國墳場戰爭中創下。

兩人適用的槍支比李正手裡的這支SRSA1要優秀,精度更高更好,而且還是在白天狀態下打出的成績。

哪怕是這樣,以上兩位狙擊手創下的記錄仍舊是有運氣成分。

因為不可復刻。

讓他們回頭再試一次,成功率估計不會過半。

這就是狙擊的魅力和不確定性。

很多時候,打的根本不是槍是否優秀,也不是個人專業水準有多高,這些都是基礎而已,超遠距離狙擊,更多的事打的一種感覺。

感覺來了,抓住了,那就命中了。

所以,頂尖狙擊手裡都有一句話很能說明超遠狙擊時候的感覺——跟著感覺走。

天賦型狙擊手,最擅長就是抓住這種感覺。

對於李正來說,打出兩發子彈就收手是有原因的。

第一發和第二發,是李正根據目前的環境和風速進行預判,得出兩個不同的修正引數,分別各打一槍。

第一槍出膛後,目標如果沒被擊中也會有個反應時間。

這麼遠的距離,聲音沒到子彈先到。

一般情況下被襲擊的人多數是會懵逼一下。

在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第二發子彈到了。

如果精準,就能要命。

可是如果第二發都沒中,哪怕是頭豬,此時都會反應過來了。

因為槍聲也會到了。

不跑那就真的是該死的貨,上帝都救不了。

港區外的小路旁,第一發子彈打過來的時候偏高了,是從喬治那位下車檢查天線的副手頭頂飛過的。

他似乎聽見了什麼東西飛過,但又不知道是什麼,愣了一下伸手又去擺弄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