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彈壓任助法親王之亂、流放原村中藩藩主龍造寺政家以及轉封會津藩支藩進入肥前、日向兩國後,上杉氏虎就與八條景定二人一同返回了東都江戶城,並再度著手建設這個武家之都。

天正三年,七月。為了讓上杉將軍家的統治穩如磐石,以及不斷增加諸大名的經濟負擔,削弱諸大名的經濟實力,使得諸大名喪失與幕府為敵的經濟力量。

上杉氏虎就聽從了來自親信近臣狩野秀治的建議,召集了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在內的七十多家大名,以

“公儀御普請”的名義要求他們提供

“千石夫”。削平神田山、填埋日比谷入江和豐島洲崎的沼澤地,改建成市區街道——包含以上專案的此次大規模工程被稱為

“五畿八道八十八州之町普請”,每處修繕之地還被命名為越中町、加賀町、尾張町、美濃町、肥後町、豐前町、筑前町、巖代町、陸中町等五畿八道的令制國之名。

之後,這些大名還修造內堀和石垣,並修繕了名為

“大名小路”的大名住宅街。

“千石夫”指的是以每人一千石的比例承擔伕役,是自中世以來的全國範圍內的課役,無論不同領主之間是否存在差別都統一課役。

直到天正九年秋季之後,為了確立

“東都御公役”的基準,幕府命令諸大名出具記錄領地石高和年成石高的鄉賬和領地繪圖,這與先前命他們製作國繪圖的命令相關。

國繪圖原本是實行律令制國家以來的朝廷許可權,是為了讓天皇本人御覽而製成的。

此次東都的大規模建設築造了總長達一千七百五十間的石垣,修造了馬場先、雉子橋、一橋、神田橋、常盤橋、吳服橋、鍛冶橋、數寄屋橋、日比谷枡形等,完成了江戶城的內郭建設。

響應徵召的這些大名之中,從尹豆等地崩山取石運往江戶的

“寄方”達三十八家共三百四十三萬石,築造石垣的

“築方”達七十家共五百七十一萬石,前者為近畿諸國、東海道地區的大名,後者為北陸道、關東八國、奧羽兩州的大名,而且當中的三分之二為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這也是此次大修繕工程的一大特徵。

“寄方”和

“築方”兩方共一百零八家、九百一十四萬石,加上前不久的二條城、大坂城等地的修繕,幕府徵召的大名達到了一百六十餘家、一千五百七十餘萬石,除了北海道的

“無高大名”以外,基本上五畿七道所有的大名同時被課以伕役。在上杉將軍家將江戶城正式定為本據之前,江戶城就有了一定的發展。

連線江戶灣海運和利根川水系的江戶湊,也是東海道、奧州街道、甲州街道的交界點。

而小田原城作為曾經一度關東八國的中心,偏於西隅,曾是鎌倉幕府本據的鎌倉則是過於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