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幾日朱棣,雖說想把楚王調來,可是朝廷之上那些奏摺就沒停,尤其是老臣更是直指老天爺降罪,隱含他上位不正。
雖說下朝了,但是三楊卻被留在了御書房裡,看著皇上發飆,只能低著頭,壓著心思不敢說話。
朱瞻基輕嘆一聲,老臣只知道向皇上請奏,可是壓根兒沒人站出來的,此事還得靠著楚王解決。
朱棣把一堆奏摺掃到了地上,“看看這說的都是什麼?但凡他們靠譜點還用朕如此操心嗎?還需要朕千里迢迢把楚王請來?”
到關鍵時刻,朝廷沒一個能用的人才,全都是把事推到他這個皇帝身上,不但要御駕親征,如今更是要連這點小事都來麻煩他,眉宇之間忍著不快,朱棣很是煩躁。
楊榮,楊溥,楊士奇三人站了出來,“皇上,臣等覺得朝廷缺乏人才,不如開科取士,若能有大量人才,或許可以解燃眉之急。”
都是官員不作為,否則怎會讓京城都遭遇如此困境?
三人也是抖著膽子,說完以後,頭如同鵪鶉一般,趕緊就低頭了,害怕皇上發火。
朱棣心思微動,如果開科舉士,確實可以引進人才,起碼可以換掉朝廷上的酒囊飯袋。可如今這個節骨眼上,是真的合適嗎?萬一搞不好還會因為饑荒,引動更大的麻煩。
漢王朱高煦站出來,“父皇,萬萬不可,當務之急是壓住北方韃靼還有瓦剌部的隱患。”
好不容易打個勝仗,哪能半途而廢?
再說韃靼的馬哈木跑了,勢必會東山再起。
趙王朱高燧也頗為認可,“父皇,饑荒在前,這個時候開科取士,會被天下百姓以為我們皇家是在營造聲勢,故意逃避問題,此等行為絕對不妥。”
被兩個兒子一勸,朱棣也明白先按著韃靼和瓦剌部的好,可朝廷因為此次饑荒問題,也暴露出無人可用的情景。
要是開科取士,他以後還能稍微歇會,手底下有幾個可用之人,一時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取捨。
太子朱高熾看了一眼漢王和趙王,他們兩人的心思,無非就是討伐罷了,為了解決饑荒,沒有長遠目光,進諫道:“父王,兒子以為三位楊大人說的對,我們應該開科取士,饑荒之中,本就民心惶惶,若是此時朝廷能夠開科取士,那對於百姓來說也是一樁大好事,他們找到了出路,起碼精神上有所依託,朝廷不至於焦頭爛額。”
藩王力量強大,父皇所用之人極少,甚至有些藩王很少幹實事,一旦朝廷力量統一,那以後就算朱高熾繼承了皇位,也不至於一窮二白,落得和父皇一樣的局面。
為父皇鋪路,為大明鋪路,以後也是為自己鋪路,朱高熾心裡明白,只要他現在是太子,就能穩壓趙王和漢王,開科取士對他有著莫大的助力,何樂而不為?
皇太孫朱瞻基也認可他爹的說法,“孫兒以為父王說的對,如今饑荒重重,朝廷不但有幫助百姓渡過飢餓,還要讓他們有路可去,讓天下士子信服朝廷。”
“廣開言路,有官可做,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派到實地去,皇爺爺也可省心。”
御書房裡,雙方意見不同,漢王和趙王自然不同意要開科取士。
但是朱高熾和朱瞻基兩人卻是言辭灼灼,始終不肯退讓一步,坐在主位的朱棣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心中兩個小人在打架。
朱瞻基上前拱手,“皇爺爺君為周,民為水,水亦可載舟,亦可覆舟,望皇爺爺考慮清楚,如今民不聊生,若是皇爺爺堅持要繼續北伐,可有考慮過百姓?”
“百姓連飯都吃不起,若是到時打仗,肯定又得增加賦稅,百姓哀聲載道,若是這一場仗贏了,那又有何用?”
此話一出,朱棣臉色一變,氣得站了起來,他好不容易爬到龍椅上,怎可放開位置?
御書房的氣壓越來越低,朱瞻基知道這麼說,肯定惹得皇爺爺生氣,但是漢王和趙王卻堅決反對,他也只能如此了,在皇爺爺身邊待了許久,他知道皇爺爺最忌憚的是什麼。
太子朱高熾也藉機趁熱打鐵,“還請父皇仔細考慮,為了大明百姓暫時放棄北伐,一旦我們大明強盛起來,打倒韃靼,不過是指日可待的事,何必為了一時之勝傷了民心?”
兩人軟硬兼施,又觸及到了朱棣心裡最在乎的東西,他無奈地揮了揮手,“就依太子和瞻基所言,從即日起,釋出開科取士之言,讓天下士子都有機會進入朝廷,為朝廷效力。”
漢王和趙王還想說什麼,但是皇上卻一副累了的模樣,大家只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