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耕田免租(第2/2頁)
章節報錯
“是啊,是啊,聽說每天都有好幾個人中。”
“什麼時候這南京城也弄一個多好。”幾個男子在一處麵攤議論道,關於三地獎卷在南京城裡傳的沸沸揚揚。
“我有要事稟奏,勞煩公公了”一名身穿麒麟服的男子拱手對著一位老太監說道,老太監也回了個禮,而後躬身走進了殿門內。
“陛下,錦衣衛指揮使李裕安求見。”老太監彎腰拱手在一處房門外稟報道。
“讓他進來。”屋內傳出一聲鏗鏘有力的聲音,老太監聞言躬身退了出去,帶著殿外的指揮使李裕安走了進來,而後幫他開啟了殿內的一處房門。
李裕安進入了房內見到了朱棣行禮道,“臣李裕安,拜見陛下。”“撲哧”的一聲,跪在朱棣面前,兩手拱合跪拜,而後叩頭至地一直沒有抬起來。
朱棣放下了手中的書說道:“起來吧,讓你查的事怎麼樣了?”。
“謝陛下,稟陛下名為超市之處,確實是楚親王世子朱慕辰經營,而且每日都運輸十餘車銅錢回親王府,單就一個名為三地獎卷的東西就能賣上百兩一天。”起身拱手應道。
朱棣近兩日也是對這個三地獎卷有所耳聞,朱棣突然站了起來,揹著手俯視踱步繞到了書桌前,望著李裕安問道:“你確定當年他真的摔壞了腦子?”朱棣鋒利的目光,彷彿要把什麼刺穿似的,站立在朱棣的面前,就好像自己的心肝五臟都被他看透了一樣。
李裕安額頭大汗淋漓,朱棣當年得知朱慕辰得了腦疾,就讓李裕安調查此事,李裕安也不敢怠慢此事,派各種人潛入王府打探,而且調查了整整五年之久,確定了朱慕辰是患有了腦疾無疑,才向朱棣稟告調查結果。
如今朱慕辰突然就康復了,而且在這次調查朱慕辰經營的超市之事,他都有些佩服朱慕辰的經商頭腦,若是說朱慕辰是剛康復的腦疾患者,說真的他自己都不信更別說朱棣了,他都懷疑自己當年的調查結果,難道當年朱慕辰根本就沒有摔壞腦子?
此時李裕安覺得,他已經一隻腳踏入了鬼門關,雖然錦衣衛權利很大,也最受皇帝恩寵,可是如果幹得不好,皇帝也不會放過他們,輕則牢獄之災,重則直接殺頭。
朱棣見李裕安遲遲沒有回話,轉身背對著李裕安說道:“罷了,下去吧。”,而後朱棣又拿起了桌子上的書籍。
李裕安擦拭了一下額頭的汗,拱手躬身道:“臣告退。”躬著身子退了出去。
今日整個武昌城沸騰了起來,不是因為有人中三地獎卷,也不是有人砍斷了木樁,朱慕辰又幹了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今日超市門前貼了一張告示,“耕田免租”條件就是沒有耕田和沒租有耕田的農戶,每年要把收成賣給王府。
“這世子殿下真是活菩薩啊!”一老漢激動喊道。
“我家能有嗎?”一個非常瘦弱的孩童說道。
“有,先給你分一塊。”朱慕辰出現在這孩童的身後道。
“撲通”瘦弱的孩童跪下行禮道:“謝世子殿下。”。
朱慕辰急忙扶起了眼前的孩童道:“快起來,都排好隊領耕田。”。
龐蠻抬出了一個桌子擺在超市門口側邊,朱慕辰走到桌子旁說道:“家中有耕田,或者已經租有耕田的人不可領取,違者斬。”, 話音剛落就有部分人離開了領耕田的隊伍。
朱慕辰知道,明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國家重視農業和經濟發展,社會治安也很嚴格,老百姓們基本都能吃飽穿暖,只不過明朝的戶籍制度非常的奇葩就是,全國的百姓要按照職業來劃分戶籍,一旦劃分好了就不能更改並且一直世襲下去。說白了就是,賣豆腐的就永遠是賣豆腐的,子子輩輩都是賣豆腐的,種地的就一直都是種地的。這就從制度上將社會的流動上升給固化了,百姓這樣一來都恪守自己的行業,而統治者也更加方便去管理和控制。
明朝初年,庶民百姓被分為民籍、匠籍和軍籍這三類。明朝的軍籍實際上就是講軍隊職業化,兵農分離,職業軍隊雖然供養的費用比較高,但是戰鬥力也相對較強,可以及時處理內憂外患等戰事。匠籍的設立實際上是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內部也很細化,種類特別多,比如說有廚役、裁縫、馬戶、船戶、織造等等幾十個種類,世襲這些匠籍,可以看成是真正的“鐵飯碗”。
在朱元璋在位的時期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營手工作坊,裡面的工匠有二十多萬人之多,主要是供應貴族、宮廷等等社會上層的需求。
隸民籍主要是由農民構成,這些百姓最主要的義務就是承擔田賦和徭役。輔助管理百姓的政策還有黃冊、魚鱗冊還有裡甲制度。其中黃冊就是詳細的人口統計,每隔十年都要重新核查一遍,魚鱗冊更像是縣政府的民政統計。裡甲制度可以理解為類似於現在的“村委會”之類的最基層的行政組織。當時鄰里之間也是彼此監督與照顧,有不軌的事情就要舉報,也嚴禁遊手好閒。這樣基本上就控制了基層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