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死結(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河之水滾滾東流,天際蒼雲澎湃如火。
趙雍撫韉閉目凝聽,耳邊的激流在這一刻彷彿變成了戰馬的嘶鳴之聲。他彷若看到了遠方那一匹匹正在疾馳的戰馬、其上正是手握利刃迸發熱血的軀體、那張張堅毅無畏的年輕面孔。
腦海中盡是迴盪著:衝鋒、怒吼!
先賢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往今來,統兵一方的大將常常會有一些看似複雜的佈置,但無論是看似詭秘莫測的算計謀略,還是講究天地人和的地勢、排兵佈陣,其實都是一個目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爭的變數太多了,往往看似穩操勝券的戰局,最終結果卻常常不盡人意。
如今的戰局看似優勢盡在趙軍,結果卻實非可知。
肥義的三萬精銳受齊國援兵所累,並沒能及時趕到主戰場。
而匡章現在最少還有七萬餘精兵,幾倍於己,其兵勢雖頹,卻仍可戰之。
天數也並非一直站在趙國這邊的。
儘管趙軍有著更為優良的武器和先進的戰略,然而操縱這一切的卻始終是人。
這次的敵人不是被趙國吃的死死的戎胡蠻狄,而是月餘便傾覆了燕國的齊軍。
現在雙方的底牌也已經擺出來了,陰謀詭計也無任何作用。
但這場仗肯定要打!至少趙軍現在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片刻後,眼前再復清明,河水濤濤依舊。趙雍現在能做的便是在心裡默默地為前方祈禱了。
通人性的青鬃馬似乎感受到了主人心境的轉變,仰起頭打了個響鼻。趙雍訕笑一聲,隨即不再遲疑,策馬朝著渡口奔去。
……自觀津城北行十餘里,便是水流較為潺湲的觀津渡。
作為勾連黃河兩岸的重要渡口之一、同時也是昔年燕、趙、齊、魏四國沿黃河的邊境線,觀津之地初為魏地,後為齊佔,今屬於趙。
龐煖之所以不怕齊軍襲擾糧道,便是因為趙國掌握了渡口的控制權。
渡口兩岸的景象此時極為壯觀,大軍所需的各類物資,依舊在透過戰船源源不斷在運往前線。
數不清的民夫肩上扛著各類輜重在忙碌著,人群中有男有女,他們臉上大多都洋溢著幹勁。此等景象和昔年那些的苦哈哈役夫不同。這些民夫除了各地徵調而來服役人員,相當一部分都是當地的屯民。
國以民為本,民以田地為生。這些屯民在此戰過後,根據趙國頒佈的新法令,大多都會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低稅土地。
至於新的土地從哪來,當然是搶來的,只要打了勝仗,自然不會缺地,土地的兼併和分化自然由新的統治爭權來劃分,彼時黃河兩岸大片的沃土盡由趙取。
為了調動國民最大的積極性,為了塑造一個崇軍尚武的國家,趙國各項新法的制定都和土地有關。新的耕戰法令,除了明確了軍人在趙國的社會地位,更是進一步拔高農人的社會階層。
在農耕社會,糧食當是一切的基礎,同時亦是動亂時安定人心的唯一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