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滹沱河(第1/3頁)
章節報錯
滹沱水,這條分割中山南北的湍急河流、發源於太行境內的平原締造者,是北方境內除黃河外,最大的一條內陸水系,也是黃河水系中的最大支流。唐代以後,由於黃河南遷,滹沱河才由黃河水系,改為海河水系
由於太行山脈內眾多支流的匯聚,待滹沱水流至下游平原地帶時,其寬度和水流量都到了讓人望而生怯的地步。
其實中山國若是以滹沱水為界河的話,趙國想來也不會那般覬覦於他了。
然而自數百年前,刑、衛兩國被戎狄趕出河北平原範圍後,這些戎狄便憑藉著先天的優勢在河北平原上盤踞了下來,領土範圍也早已經越過了滹沱水南岸。即使經過了晉國的上百年努力,戎狄依舊可以控制滹沱和南北兩岸。
三家分晉後,列國實力明顯得到了增強,魏國更是曾短暫的滅掉過以白狄為主的鮮虞部落聯盟。不過在齊、趙兩國的干擾下,戎狄們最後還是得以復國。
趙國恐怕也想不到,被魏國輕易滅掉的中山國,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的心腹之患。
但也沒有辦法,彼時的河北平原若是被魏國長期佔有,待魏國徹底消化中山地後,下一個目標必然也會是趙國。
相較於制度落後的戎狄,彼時的魏國更是一個可怕的敵人。
然而這次捲土重來的戎狄,這次學習了先進的中原制度,拋棄了原本鬆散的部落聯盟,仿照華夏,建立起了凝聚力更強的國家。
而中山人之所以能屢屢死灰復燃,除了本身原因外,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井陘。
井陘,這條位於滹沱水南部的交通要道,一直是人類穿越太行山脈最方便的路徑之一,自數百年前,便是華夏列國和戎狄部落爭奪的戰略最前沿。
周天子分封的刑、衛、晉三國,其實,為的便是讓他們抵禦北方的戎狄。
刑侯搏戎、齊桓尊王攘夷,乃至晉人借道滅肥、鼓;再到後來的智瑤滅仇猶。
爭奪的也都是井陘的控制權。
尤其是到了現在趙人,繼承了昔日刑、衛兩國的國土,除了需要拓展生存空間外,更迫切的需要一條安全、快速,且獨屬於趙國的交通線,以將自家的東、西國土連線起來。
最初趙國倒是將目標定在了滏水河畔的滏口陘。然而,因為韓國對上黨高地的野心和魏國的攪局,這條道路讓趙國總是不怎麼放心。
若是同魏、韓兩國爆發戰爭,其可以輕易的截斷趙國的東西生命線。
再加上趙國此時的國策、戰略,還不宜同魏、韓兩國將關係搞僵。
如此以來,這條處於上黨高低北部的井陘、這條更加方便的交通線,便成了此戰的首要目標!
以趙國現在的國力,可以說,對中山國形成了完全壓制。
不過戰局也並非是朝著趙國一面盡數傾倒的,趙軍此戰,若想完全奪得井陘控制權,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之所以說難,是因為中山國對井陘通道的重視程度。
井陘而今雖然對中山已經失去了主要的運輸作用,但中山人依舊在他們所控制的東麓,設定了大量的防禦關隘。
這些關隘,在堪輿圖上用紅線標註為了三個據點。
其中第一個據點的位置便在在蔓葭河北鹿泉,這裡也是從太行山東部進入井陘的入口,中山人在那裡設立了井陘塞土門關。
透過井陘塞後,道路並不會馬上變得那麼難行,因為在井陘塞的西側,有一個小型盆地,中山國在這裡設定了第二個據點,也是最終扼守井陘通道最重要的一個據點,井陘邑。井陘盆地、今河北井陘縣所在。
出得井陘邑,沿綿水沖刷出的逶迤山道再向東行九十里,便到了一個罕見的三岔路口。這裡也是中山的第三個據點所在。中山國在這裡修建了葦澤關娘子關。三岔路口卻之所以修建一座關隘,乃是因為最南邊的一條路除了狹窄難行外,還沒有水源;而北邊的兩條路,各有溫水和桃水流過,葦澤關便建立在兩河的交介面。
從葦澤關西出八十里,便到了趙國所控制的地域,平坦縣陽泉市。
其實說起來,整條井陘通道,趙國和中山國其實是一國控制了一半。
若是尋常的幾座堡壘,只要切斷了山外的補給線,山內的中山軍便如同離水的魚兒,蹦躂不了多久。
然而因為井陘邑的存在,使得趙軍就算是切斷了中山軍的山外補給,三個據點依舊可以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