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趙國的北疆禍患基本已平,胡人的歸附,戰爭規模的擴大。

讓趙雍意識到,對華夏內部的統合戰爭已然是迫在眉睫。

透過魏、韓對趙國近期的態度變化,他基本可以確定,列國諸侯對於趙國的強勢崛起,已經做好了應對策略和必要防備。

若是不採取措施,想必在不久的將來,引來列國的合縱攻伐的便是趙國了。

趙國的下場或許將成為下一個秦國。

在這個紛亂征伐的時代,人人都是主角、也沒有人甘願成為配角,列國諸侯更不想成為那釀醋的虞公、亡國的鄭伯、搖尾乞憐的衛君。

魏國也好、韓國也罷,曾經的盟友、轉瞬間便可能成為死敵。一切的友誼、仇恨,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今日可盟趙伐秦、他日便可能聯秦伐趙。

孔夫子提倡的天下大同,或許在遙遠的將來可以實現,但這美好的憧憬,一定是建立在殘酷的殺伐之上。

而趙國,若想在往後的戰爭中繼續取得一次次勝利,除了新穎的戰術,還需要更加領先於列國的武器、軍隊!

現在趙雍最關注的事,便是新器的鑄造。

而新式武器的冶煉,也讓他明白了規制的重要性。往日由於趙國各個郡縣的武器規格不統一,最大的影響,便是武器的重複使用率和資源的調撥。

譬如最簡單的一支弓箭,便需要:箭翼、箭桿、箭簇,這三者缺一不可。而趙國的各級武庫,往日所生產的武器規格卻是盡不相同。每逢戰爭,武器輜重的調撥、大多都是從各級郡縣的武庫統集而來。

打個比方:若是晉陽徵調的箭翼在運輸途中不甚出現了損壞,那導致的後果便是整個晉陽徵集上來的弓箭都沒法使用。

這樣的情況並非是罕見,可以說每次對外戰爭都會出現類似的猝發事件。在這個落後的時代,道路的不便,造成的輜重運輸將是成倍的困難,更不用說還有突發的天災人禍。

但若是統一了規格質量,那晉陽統籌的箭翼、箭桿、箭簇三者損一,還可再用他郡統籌的做配用。

這樣一來不但可降低物品的報廢率、增大其使用性;二來也可設立一套更嚴禁、更規範、更效率的生產流程。

現今趙國的各級武庫,已經從原本的內史部逐漸分離出來,由新統建的少府所管轄。

內史部也從最初的獨掌全國財政話權,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只管農業的治粟內史。

而新籌建的少府,除了掌管王室國庫的財政,還掌百工技巧之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少府下轄的‘諸冶監’,掌鑄全國之兵農之器。

帝國的上層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級武庫的最高的統轄官員也從最初的相邦變成了食邑六百石的尚方令諸冶監的長官。

分化下級權利、增大中央對地方的統籌力度;改土地自給制,為薪俸制,增大官員對帝國的依賴性。

以趙雍的思想自然是知道統一度量衡的好處,但是真正的實施起來卻不是想象中那般容易的。其實從昔年馬鐙的改造開始,他便為之努力,但當時所要考慮的東西實在太多,統制之事,只能暫時擱置。

直到現在,歷經數年時間,才算是初步完成改革。

趙雍審閱著兵部準備調運的武器輜重,裝備的規制對於‘函谷之戰’時趙軍使用的東西、沒有什麼本質性的改變,完善的只是當初還不太成熟的製作體系。

其中的箭矢、槍桿,以前尺寸不統一、使用麻煩。如今各郡縣武庫,已經統一使用了少府下達的尺寸標準、以及鑄造技術。

此外,便是十多份關於馬鞍的改進、馬鎧的改進和青銅武器淘汰的奏簡,其中還夾雜著數張繪於帛紙上的圖畫。

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戰馬對於騎兵來說,可謂是最重要的武器,因此,戰馬在戰場上自然也成為了敵軍重點照顧的物件。

透過對晉陽戰役、函谷戰役、滅胡戰役、這三場戰役的分析,趙雍發現,騎兵損傷最大的原因,便是騎士容易被戰馬連帶。

雖然新式騎兵才剛剛出現在列國的視線之中,但戰馬的運用,卻早在以車戰為主的殷商便大規模出現。

敵軍或許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抵禦這些強悍的新型騎旅,但憑藉著往昔車戰的作戰經驗,‘馬’便成了他們的突破口。

趙國的騎兵雖然有護具的,但由於最初工匠們缺少經驗,只能仿照往昔給‘戰車馬’用的皮甲進行簡單的改造。雖然效果差,但聊勝於無。

然而隨著列國對騎兵的重視,針對騎兵的防禦手段自然有所增多,什麼長槍陣、拒馬樁等等花招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