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因何而勝(第1/3頁)
章節報錯
燭火輕搖,紗幔垂曳。
珊瑚赤著足,踩步、仰躺到軟塌之上,柔荑輕扶著額頭,秀眉時而微蹙、時而舒緩,來回變動的神情,可見此時佳人心緒之複雜。
侍劍跪坐在她身旁,安靜地等待著。
過了片刻,珊瑚緩緩睜開雙童,目光瞥向面容冷清的侍劍。
看著靜若處子的姐妹,她的心也莫名跟著安靜了下來。
其實說起來,對腹?的承諾,珊瑚並不在乎,‘鉅子’不過是個虛妄的名頭罷了。
墨家分裂後,墨者兼愛天下的崇高理想,斷指以存腕、殺己以存天下的奉獻精神早已經蕩然無存。而今的墨家雖存,昔日的墨家學派其實早已消亡。現在的墨家,能凝聚墨者人心的,早已經不是單單一個鉅子的名頭。
珊瑚如今所糾結的,只不過是一份、往日的恩情罷了……
秦國自秦孝公繼位以來,便欲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求賢令一經發布,關東各國的有志之士、失意之士紛紛湧開始入秦都。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分裂不久的墨家三派相繼湧入咸陽,以圖自家之學,能為秦公所受。相里勤亦得受秦孝公相邀,而去秦宮辯學。
相里之墨一直信奉的道義便是與友和善、不主動挑起戰端,所以相里勤也一直秉持自己的道義,意圖再現往日墨家之輝煌。而相里墨一直所做的也是協調秦墨和楚墨之間的衝突。
身為墨門三派的首徒,珊瑚與司馬錯也是在那個時候相識。
隨著各個學派相繼湧入秦國,秦都一時百家爭鳴。但……好景不長,隨著法家公孫鞅的入秦,一切都變了……
公孫鞅勸孝公推行法制,以強國。
之後秦孝公便逐漸開始疏遠法家之外的流派學者,後衛鞅繼續向孝公進獻變革之法,推縣制、廢井田、開阡陌、統量衡,重置秦律,最重要的還是焚民間詩書、禁止他國遊說。這也對在秦國的諸子百家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新法一經頒佈,秦國便開始大肆驅逐、捕殺各流派學者。其中鄧陵氏之墨遭驅逐,投奔去了楚國;相夫氏之墨徹底倒向了秦國,其門下弟子也大肆融入秦國吏政。而相里勤昔年與衛鞅相辯、開罪於他,衛鞅得勢後便大肆捕殺往日政敵,秦孝公對此也選擇默而視之。
相里之墨一時在秦國遭遇了毀滅性打擊,昔日的家園駐地也被大火付之一炬,相里勤為掩護門下弟子撤退也被秦軍捕殺。
彼時的洛珊瑚若非遭司馬家的搭救,恐怕也早已經同恩師一般,隨著那熊熊烈火化作著天地間的灰盡了。
逃回邯鄲後,秦國的一幕幕,日日夜夜、不斷地在年幼的女孩大腦中回放。她恨!恨秦國、恨商君、亦恨墨家……師傅的死也間接導致了珊瑚信仰的崩塌!
在趙國,珊瑚帶著恨,以相里勤首徒的身份重新凝聚了散落的弟子,相里之墨也與趙肅侯達成了‘協議’,甘於成為趙國的鷹犬!信仰已然崩塌,一切都為了復仇。
其實墨家早就和趙國宗室有聯絡,只是那時年幼的趙雍還不知道罷了……
十數年過去了,珊瑚也累了,對於往事,她一直選擇淺陌性澹忘。
直到那時,趙雍對她提起建立都察院的想法、是肥義的一番措詞,才讓她想起來,她還是墨家的弟子……
對於司馬家,珊瑚心中一直有著一份感激,若是有機會她也願意償還昔日的恩情。但,她不知道的是,司馬錯也對她有著一份別樣心意。昔日的珊瑚一直與司馬錯保持著簡書往來,雖然分屬兩個陣營、兩個派別、兩個國家,但珊瑚不過是為了透過司馬錯探聽秦國的訊息。而司馬錯卻誤以為了,她願意和他維持那若有若無的關係。
司馬錯……珊瑚除了對這個名字有深刻的印象之外,兩人其實已經很久很久沒見過面了,久到都忘記對方長什麼樣子了,只知道他很受秦王的寵信,官職爵位也很高。這當然都是珊瑚特意命人打聽過的,而且珊瑚也不認為,一個高官顯爵、前途無量的年輕將軍,會對她一個江湖女子有什麼想法……
不過一切的一切,隨著珊瑚的入宮、在她選擇接受趙雍的賜嬪那一刻起,司馬錯與她之間的往事便徹底畫上了句號……
時隔多年,珊瑚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當她再次聽到司馬錯的名字時,竟然會是以這麼一個狀態。在她看來,以秦國的戰鬥力,秦國就算戰敗了,以司馬錯的爵位、地位,也絕對不會戰死,更妄論被生俘。譬如秦、齊桑邱之戰,秦軍幾乎全軍覆沒,戰況比晉陽之戰慘烈得多,但秦國的高階將領基本安然無恙……
或許……司馬錯戰死了,珊瑚還可能會念起往事,為他傷心一些吧。
但,珊瑚現在所想的,全是如何才能徹底斬斷她與秦國往事之間的那條線……
……
……
破曉的晨光穿過淺薄的雲層灑落大地,暖意開始驅趕夜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