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鶡冠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易胡服?改軍制?
龐恭和鶡冠子聽罷不禁對視一眼。雖然易服一事,去年便有風聲從趙王宮內傳出過一次,當時已經是鬧得邯鄲城沸沸揚揚,最後也沒見實施。
如今再一次從趙王嘴裡說出來,恐怕……
龐恭吃驚道:“王上欲增訓騎兵,改革兵制?”
龐煖頓了頓,如實回道:“王上已命國尉選拔騎士,牧良馬;又命工師造新器,王上應當是有此意。”
看著爺孫倆一問一答,鶡冠子朝著天邊拱手了拱道:“不想趙王未及弱冠,便有這等眼光,不拘一格,僕佩服,佩服!天佑趙氏矣!”
龐恭一愣,轉頭看向這位發神經的老友,問道:“兄,此言何意?”
鶡冠子衝著龐恭反問道:“友認為,今日趙國之疲弱因何而至哉?”
龐恭想了想回道:“東居悍秦、西居強齊、腹有中山狼也,可固?”
鶡冠子笑了笑回道:“友之言乃良言也。但僕觀今日趙國之疲弱,認為最大原因還是趙國的內憂之患。”
龐恭下意識回道:“吾王繼位之初,怯六國、附臣心,內憂何來?”
鶡冠子緩緩解釋道:“友可知庶民之心,亦大於外敵之禍?僕遊歷諸國五十餘載,深知各國民俗風情。今觀趙人華夷混居,而各族的民俗卻不相同。華夏以長袍寬袖為榮,擅耕;胡人卻著短衣窄袖,擅牧。華夏鄙夷胡人,胡人又仇視華夏。兩族雖同屬趙人卻互相仇視,外敵入侵而不能一心,這便是內憂。
今趙王欲胡服騎射以教百姓,便是從根本上認可胡族的習俗,達到收攏人心的目的。當然,認知到這點,其實並不難,趙氏歷代諸君中有識者不在少數,但真正認識到卻敢於去做的又有幾人?知易行難。僕如此說,友可明白?”
如果趙雍在場,聽完這席話肯定會給鶡冠子豎個大拇指。這番話完全說到了趙雍的痛處,說到了趙國的痛處上!
但還有一點鶡冠子沒說到位。胡服騎射不僅僅是基於政治上的認可那麼簡單,更是一種軍事上的揚長避短。當然鶡冠子不是兵家之人,看不透這一點也很正常。
龐氏祖孫二人聽完這一席話,衝著鶡冠子深深一揖。
龐恭如實道:“王上確實常做出驚人之舉,尤其是年初的田政改革,叫什麼……屯田。吾便認為是一大利政,若非大河氾濫,趙國今年歲收或多良粟十萬石。”
而今趙王於北地遇神農,得神術之說,在有心人的授意下,如今已經在華夏諸國廣為流傳,趙人如今都將其視為一樁美談。
這項政策更引得韓、魏、秦、燕等鄰國交界地的附農,大量偷偷湧入趙國境內。
尤其是前些年受秦國政策吸引的趙人,如今又都偷渡回了母國。
雖然各國都立即採取的相應的措施,禁止人口流失,但趙雍知道這種事不從根本上遏制,又怎能完全杜絕呢?
“還有那胡凳,還有……胡凳我用著就挺方便的。”龐煖附和道。他剛才差點就將馬鐙之事脫口而出。
其實就算是他說出來也無所謂,趙雍既然沒有對龐煖明言禁止,便是相信龐氏的忠誠。
鶡冠子點了點頭,感嘆道:“僕自詡,悟及天道,會及人道,行諸國數十載識君者不下十人,今僕觀趙國之策,能與趙王雍相較者,唯有昔日魏氏文侯也。”
鶡冠子說罷,又瞥了龐煖一眼繼續道:“昔年僕奉於楚,後又奉於魏,遂得與友識,得授其徒。今於趙……或許龐氏有再崛起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