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的心結終於解開了,曾一鳴開開心心地回到了店面,手中還多了一個硬碟,一個烙鐵,一盒錫膏。

陳廷慧正認真地坐在電腦前做公司廣告。

“不錯,看著挺大氣的。”

曾一鳴讚了一句。

“不過你先幫我弄名片,我明天要去談點生意。”

“記得列印的紙張一定要用最貴的。”

“老闆,你這還沒掙錢,就用這麼貴的材料,小心我們破產啊。”

陳廷慧又換稱呼了。

曾一鳴沒有糾正她,這樣稱呼其實挺好的,至少對外要這麼叫。

“沒事,小錢。”

“談生意嘛,表面功夫要做好,很多人就吃這套。”曾一鳴笑笑,繼續往裡面走。

趁著還有時間,他想組裝一臺電腦。

&nmodore&nmodore VIC 20。

從獅虎山撿到的配件箱子都印有它。

至於顯示屏他有現成的。

&nmodore VIC 20是1980年生產的,是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曾經使用過的電腦,這也是第一款銷售量達到百萬級別的電腦。

它能夠輸出彩色影片訊號,價格也很便宜,最重要的是,它能夠玩很多遊戲(越來越像小霸王)。

當時電腦的影音效能要遠遠強於遊戲機,而且越來越多的遊戲被移植到電腦上,廠商在宣傳產品的時候更是打上了“能學習能遊戲”的口號。

當然,在1983年,還是太早……

而曾一鳴不就走在時代之前嗎?

現在的電腦是屬於超級科技,《連線》雜誌曾將惠普9100A(1968年)視為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而惠普自稱為世界上第一臺可程式設計的科學桌面計算器。

沒錯,惠普自己說這是計算器。當時很多電腦專家拒絕稱9100A為電腦,理由很簡單很無腦,因為它長得不像IBM。惠普也挺無奈……

在1972年至1993年之間,由於當時硬體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個零件上,大家都是自己想什麼就是什麼,只要能實現相應功能就行。

所以這些電腦的外形五花八門,形狀上有長的方的不規則的,擺放上可以立著、躺著、提著,甚至還有手持裝置,一片百花齊放的景象,不服都不行。

曾一鳴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五花八門組裝起來。

這個時候主流的電腦並不像現在主機與顯示器分離,大多數是妥妥的一體機,鍵盤都是鑲嵌在機器裡面,基本都沒有配備滑鼠。

&nmodore VIC 20全是滿足了要求。

所以曾一鳴很幸運,就連上天都很眷顧他。

說幹就幹,他利索地開動了起來。

等小四他們回來時,曾一鳴已經把各硬體組裝好了。

但差一個鍵盤外殼。

這個致命啊,因為鍵盤外殼把主機的所有東西都裝在了裡面。

曾一鳴想矇混過關可不容易。

看來有些配件還是要買啊……

這玩意不容易在廢品那裡找到,如果要買,就只能找廠家售後了。

今天碰到的那個廠家就應該有,又或許,只能是找原廠的,怕不相容。

他打定了主意,明天一定要去會會,萬一有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