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二上午。

“叮,宿主今日簽到獎勵為,茅臺酒X10。”

土裡土氣的十瓶‘土陶’茅臺出現在系統空間中。

一九六一年,京都若論起酒的格調,排一二的應該是郎酒和汾酒。

郎酒是‘御酒’,地位超然,誰來都撼動不了。而汾酒此時榮譽有二:

其一,汾酒杏花村是開國大典用酒;

其二,汾酒是一九一五年巴拿馬金獎酒。呵呵,這兩樣裡都沒有茅臺的事兒。

這事說來就有點意思了,接下來稍微扯遠一點吧。

一九一五年萬國博覽會在舊金山舉行,種花第一次由政=府組團參加。

據史料記載,這一屆種花酒類獲金獎的是四家:汾酒,直隸酒,河南酒,張裕酒。沒有貴州,沒有茅臺。

日後河北、河南的酒說自己是巴拿馬金獎酒,也不算太過吹牛,人家祖宗確實闊過。可茅臺肯定不是。

當時茅臺是以‘貴州公署酒’的名義參展,獲得的是戊等獎。甲乙丙丁戊...甲乙是金獎,戊等是銀獎。

至於什麼‘評獎現場,摔破酒罈子,然後一舉成名’,那更是子虛烏有,沒影子的事兒。

貴州省當時由茅臺鎮的‘成義’燒坊和‘榮和’燒坊兩家聯合參賽,冠以‘貴州公署酒’之名。

解放後,這兩家再加上‘恆興’,三家燒坊合併在一起成立了‘地方國營茅臺酒廠’。

那已經是五二五三年的事了,跟開國大典差了好幾年。所以說‘開國宴曾考慮用茅臺’,這也是條不靠譜的傳聞。

四九年的茅臺還是幾家‘各自為政’的作坊,上不了開國宴這樣的檯面,想想那個土陶瓶你就能明白。

茅臺建廠之初吸納了很多小酒坊,同時並存的商標有‘金輪’、‘新輪’、‘前進’等等六七個之多,這就是為了在各燒坊間做區別。

所以,貴州茅臺釀酒歷史很長,可在六一年,距離它真正‘整合成型’也就十年不到的時間。

這時的茅臺酒廠還很‘年輕’。在白酒主流市場上,汾酒一直被稱為‘酒老大’,這個稱號維持到了八十年代末。

杜守義第一次拜見‘丈人’寧遠山時,買的就是兩瓶虎頭瓷瓶的‘杏花村汾酒’。這種‘精品包裝’在六零年底剛剛上市,也是當時市場上公認的‘最高檔白酒’。

那麼六十年代茅臺賣多少一瓶呢?

五三年剛建廠時茅臺賣兩塊八毛四,出廠價更低,一塊兩毛八。

到了六一年做過一次調整,出廠價是兩塊五,市場價賣四塊零七分。這兩個價格一直維持了十幾年,直到七二七三年左右才再次提價。

茅臺是公認的好酒,可為什麼在五六十年代,它的市場地位遠不如後世那般‘輝煌’呢?

一是因為醬香口味。二就是遠在貴州,運輸不便。這兩條其實是一個問題,可以放到一塊兒講。

可能因為氣溫、發酵等等原因,種花的白酒口味分佈很有規律。

從黃河流域開始,從北往南,白酒香型有一個漸次遞增的過程。

在黃河流域附近,釀造的是清香型白酒,比如汾酒。

再往南,到了四川、湖南、河南就是濃香型口感。瀘州老窖,五糧液都屬於這一類。

過了湖南進入貴州,特別是赤水河流域後,那是醬香型的天下了。郎酒、茅臺這些醬香名酒都產自這一區域。

貴州這地方你想想,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路多難走?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酒再好也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