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府。

正堂。

太子朱標端著茶杯,說道:“本宮來找靖安侯,主要還是為了雞精一事。”

方修一怔。

他不明白,雞精能有什麼事?

畢竟生產這東西也沒什麼技術含量,原材料的獲取也不算難。

朱標似乎是看出了方修的詫異,解釋道:“問題並不在雞精本身,而在於生產它的原材料,位於海里。”

方修聽見這話,心裡有了一些猜測,問道:“殿下可是想要說倭寇?”

朱標點了點頭,道:“不愧是靖安侯,本宮還沒說,便已經能夠猜到......”

照例先是一通彩虹屁,方才進入正題。

“這兩年,浙江和福建兩個布政司,沿海的百姓,經常受到倭寇的滋擾,還有出海經商的商賈,也常常被劫。”

“父皇數次下旨清剿,卻沒多大的效果,因此,這幾日,父皇經常在本宮面前提起,要讓片板不入海!

若是如此,百姓收集這海帶,必將變得異常困難,原先隨手可得之物,變得珍惜難得,自然是不能再當作雞精的原材料。”

“因此,本宮主要是想問一問,這雞精可否用別的材料煉製?”

朱標說的話,倒也沒有出乎方修的預料。

如今已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一心想著休養生息,讓大明江山穩定下來。

可是這浙江、福建兩個布政司,卻是經常受到倭寇的侵襲,動盪不堪。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

清剿沒有效果,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刀切!

直接不允許你入海,也不允許你出海經商。

如此一來,倭寇劫不到人,天下不是自然太平?

這也就是貫穿了大明朝的海禁政策的來源。

在洪武年間。

施行海禁政策,毫無疑問是利大於弊的。

海上那點商貿,放在大明朝,就是九牛一毛的毛尖尖,不值一提。

住在海邊,靠海謀生的人,雖然有,但也不多,遷到內陸,也沒太大的問題。

只需付出一點代價,就能換來沿海的穩定,何樂而不為之?

但是!

隨著社會的發展,朱元璋定下的海禁政策就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

一是給航海業和海上貿易毀滅性的打擊,致使大明朝錯過大航海時代,最終一步一步的落後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