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英妃的願望(第1/2頁)
章節報錯
沒藏訛龐突圍沒成功,反而還落得一個身負重傷,趙昕見此鳴金收兵,沒有在發動進攻,只是將夏國都給團團圍住。
大營內,趙昕聚集眾將議事。
“官家!沒藏訛龐身負重傷,想必城內此時定然是群龍無首,我軍再進攻幾次,肯定能攻破興慶,為何官家選擇在此時鳴金收兵?”
王韶不解的問道。
趙昕沒有回話,而是轉而朝著狄青問道:“狄卿!我軍截止今日,傷亡如何?”
狄青抱著拳頭行了一禮,而後回道:“官家!具不完全統計,我軍截止目前已經傷亡了近十萬人。”
“十萬將士戰死沙場!朕痛心啊!”
趙昕嘆了一口氣,扶著額頭說道。
“官家體恤士卒,士卒因此而捨命報效國家!現今雖然我軍陣亡十萬,但夏國覆滅在即,在末將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狄青拜道。
趙昕這才說道:“沒藏訛龐雖然身負重傷,但興慶城內還有近四萬士卒,如果我軍強攻的話,即便能拿下興慶,那也是損失慘重,而且難保敵軍不會做困獸尤鬥,眼下我軍糧草充足,除了留下十萬大軍圍困興慶外,朕打算分兵掃蕩其餘不肯臣服的城池,興慶之所以還在苦苦堅守,是因為夏國東部大片城池都還在他未投降於我軍,朕打算把這些城池通通拿下來,讓興慶成為一座孤城!”
夏國西部的城池知道興慶被圍,救援的道路又被切斷了,趙昕採取招安政策之後,十之八九都投降了宋朝,用他們的話來說,夏國本來就是對宋稱臣,所以投降宋朝也是實至名歸。
而西部同遼國接壤的大部分城池都是選擇了作壁上觀,雖然趙昕派人前去招安,但肯投降宋朝的了了無幾。
而據錦繡衛的密保顯示,有些城池的官員開始同遼國接觸,想要投降遼國用來換取榮華富貴。趙昕一開始很不明白投降誰不是投降,為何偏要選擇遼國?
後來猜想明白遼國和夏國是有共同點的,那就都是遊牧民族,投降遼國後,依舊是牧馬放羊的生活,可若是投降宋朝後,那就不一定了,以宋朝那些文官的性子,指不定讓這些遊牧民族當一個安分守己的農民。
縱觀歷朝歷代,漢人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幾乎從未斷絕過,漢人佔據上風的時候,就會選擇招安遊牧民族,而後採取同化政策,但同化了上千年,也未見取得什麼成果,究其原因是生活的環境和天性不同。
蒙元佔領華夏之後,蒙元大臣別迭等人建議元主窩闊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即殺光漢人,從而把耕地都變成牧場。
這個政策初期施行,但後來又被廢除,因為有漢族大臣勸服了元帝,說是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去放羊了,那誰來耕種糧食茶葉之類的東西呢?所以元朝統治者不得不採用“以農桑為急務”的政策。
中國曆來遊牧民族佔據中原後,無一例外都是採用的圈佔土地來放牧,因為牛羊對他們來說就是財富的象徵,多牛羊就多財富,相當於地主眼中多糧食就多財富一樣。可是歷史總是有他的慣性和迴圈,在圈佔土地放牧後,總是會被高明的統治者給廢除,並興農業。
在趙昕看來,農業和畜牧業同等重要,宋朝即便佔領了夏國,也不會讓原本放牧的牧民變成農民的。因為趙昕明白,在隨後的近八百年中,騎兵依舊是制敵天下的神兵利器。
軍營內,趙昕的話落後,在場的武將都在思考這一計劃的可行性。
狄青率先出言道:“官家!末將請求領兵征討各地不肯臣服的逆賊!”
眼下,夏國敗亡只是時間問題,他留在這裡撈一點滅國之功完全是沒有必要的,他在皇家軍事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懂得了一定的謀身道理,身為武將,可以有點小毛病,但絕對不能貪功,不論是什麼功勞,都要想方設法的推給官家,如此一來,才不至於引火燒身。
眾將見狄青都這麼說了,也紛紛上前請求領兵出征。
眼下圍困興慶的軍隊已經達到了近二十萬人,沒藏訛龐數次突圍,夏國軍隊損失慘重,趙昕同眾將商量一下,打算留下十萬人馬圍困夏國都城,剩下的十萬人馬分成五路大軍,由將領們統率征討夏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