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政殿內,燈火通明,不當皇帝不知皇帝的辛苦,趙昕這一整天都在翻看大臣們的劄子,宋朝官職凌亂,各部門權利交叉重疊,一步到位的改革很難達成。

但無論怎麼改革,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把兵權握在手中。

宋代的兵部形同虛設,權利都歸樞密院,趙昕改樞密院為軍機處,又默然想起清朝的軍機處可不單單是管理軍事,它的職責範圍什麼都包括,相當於皇帝的顧問團隊。

好在詔書還沒有下達,所以趙昕又將韓琦給召回,最終商議後決定,廢除兵部,改樞密院為軍部。

軍部尚書為韓琦,下設左右侍郎輔助,說是輔助,其實就是分權。軍部掌管武器裝備,軍籍等事務,但卻不統掌兵權,兵權收歸到皇帝手中,皇帝設立軍機處,遇到戰事時,於朝中文臣武將挑選軍機大臣一起商議,最終由皇帝下達決策。

至於軍機大臣的挑選,不分文武,不論品級,挑選的唯一標準就是懂軍事,善謀略,也就相當於後世國防部的參謀部。

“官家,張都知來了!”

內侍梁懷吉走進來稟報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同理一朝天子一朝宦官。

“懷吉,請張都知進來吧!”

趙昕放下手中的劄子,淡淡的說道。

新皇登基最關心的除了兵權之外,莫過於他的小金庫了,因為無論是整編軍隊,還是搞經濟建設,都離不開錢財。

無論前世還是今生,穿越都不是萬能的,錢才是萬能的。所以趙昕幾天前就派張茂則重新統計內藏庫,想必今日定然是有了結果。

“臣張茂則拜見官家!”

張茂則走進來,恭敬的施了一禮。

“張都知快快請起,你是先帝時期的老人,先帝在時,常誇張都知為人謹慎,心思細膩,所以朕才將統計內藏庫一事交於張都知。”

趙昕笑道。

“官家厚愛了!臣愧不敢當!”

張茂則謙虛的回道。

趙昕知曉宋史一共記錄了55個宦官的生平,不為表彰僅為給後來的統治者們提供警戒,以免再鬧出閹宦負國的悲劇事件,儘管這55人中多數都身有戰功,頗具才華。

而張茂則就是其中之一。

據其記載,張茂則從小黃門做起,處事冷靜理智,在宮內捉賊滅火,被提拔嘉獎卻不居功自傲,反而自請外放,與外臣視察水患等等,多有貢獻,累功升遷,最後做到了入內都知。

然而卻“性儉素,食不重味,衣裘累十數年不易。”

對比起明朝那些自稱千歲,迫害忠良,為非作歹,貪汙受賄的宦官而講,宋朝兩百多年似乎曾未發生過宦官專權一事。

曹太后雖然嘴裡說不幹政,但趙昕為了彰顯孝道,下朝後,還是會將朝裡發生的事情說給曹太后聽,前幾日,趙昕在曹太后面前提起想要重新理一下內藏庫,並且將東宮內庫和內藏庫合併在一起的打算,但苦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曹太后便隨口提了兩個宦官,一個是張茂則,另一個就是任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