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駐立在大纛旗下,領著麾下眾將觀戰。

面對山丘上的三千楚軍,蒙軍並非是一股腦的衝鋒。

宋軍裝備精良,這是蒙軍不得不承認的事情。

南蠻子若是沒有精良的盔甲,犀利的神臂弓,以南人怯懦,根本無法與大蒙古抗衡。

因為楚軍弓弩犀利,逼近山丘的蒙軍,前幾排都是手持盾牌的刀盾兵,他們身後則是數目龐大的步弓手,然後才是衝陣的重甲步軍。

這時蒙軍一進入射程,山丘上的楚軍神臂弓手便開始發威,犀利的弩箭「嗖嗖」射下,箭失釘在盾牌上,射中蒙軍身體,前進計程車卒不斷倒地。

面對楚軍犀利的弓弩,蒙軍展現出了,他們久經戰陣的兇悍一面。

前排的刀盾手被射倒,後排立時頂上,蒙軍步伐堅定的從散落的屍體旁走過,頂著箭雨,抵近到步弓的射程內。

山丘上,楚軍刀盾在前,長槍刺出,大批弩手佔據高處,軍陣極嚴密,就是個刺蝟。

蒙軍若是沒有章法的衝擊,怕是死萬把人,也拿不下山頭。

因此抵近步弓射程後,前排的蒙軍刀盾手,便停下腳步,他們將大盾杵地,於楚軍陣前構成一道盾牆,身後的步弓手隨即齊齊開弓,將箭頭斜指,向山丘上拋射箭失。

雖說蒙軍在低處,沒有地利,可是他們卻佔據人數優勢,與高處的楚軍對射,並不落下風。

一時間,箭雨交織,兩軍不斷有士卒中箭倒地,楚軍大纛旗上,都掛滿了箭失。

這時對射一陣,隨著楚軍陣中傷亡增多,陣形不可避免的出現鬆動。

就在這一刻,蒙軍刀盾和弓箭手分開幾條通道,身後的蒙軍重步兵,便操著大刀、骨朵,挺著長槍,衝出通道,撲向了楚兵軍陣。

蒙古步軍一到,便改變了馬軍攻山不利的局面。

蒙軍大纛旗下,忽必烈見蒙軍已經佔據上風,用不了多久,蒙軍就能夠攻上山丘,殲滅楚軍中軍,不禁笑了。

趙賊,本王撤兵,不是因為懼你,而是渡江威脅臨安的戰略,已經無法實現,本王繼續進攻揚州沒了意義。

本王尚有近十萬人馬,哪裡去不得,就憑你們也敢攔我!

現在本王先滅阻攔的楚兵,你趙泰有膽子就追上來,咱們就在這淮西來場決戰,我倒要看看你有取勝的把握麼?

忽必烈決定撤兵,本來不想與趙泰交纏,打算一口氣奔過淮河。

他確實不是懼怕趙泰,而是蒙軍南下過程中,斬獲極為豐厚。

蒙軍雖沒有攻破揚州,迫使南宋求和,蒙古南侵的戰略沒有實現,有些丟蒙軍的臉面,但是每個蒙軍都在淮南搶得盆滿缽滿,就算撤退,依舊是賺到了。

這要是沒搶到東西,蒙軍肯定不會甘心撤退,問題是他們搶得太多,便有些惜命,不想同趙泰糾纏了。

因此忽必烈聽了撒兀兒的陳述後,震驚之餘,擔心趙泰一來,搶的東西運不走,所以迅速撤離。

其實現在蒙軍上下,都不太想打仗,這次搶劫的東西,足夠他們消耗一段時間。

搶劫犯搶了錢,沒有會待在原地的,都是趕緊逃走,然後回去瀟灑、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