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狼煙又起(第1/2頁)
章節報錯
河東行省。
趙泰統一北方後,對地方官制進行了一些更改。
宋金時代各路,管轄之地,相對於漢代的州,唐朝的道,管轄區域太小。
這雖然能夠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弱化地方實力,便於中央控制,但也多出許多官員,增加朝廷的負擔。
齊國不像宋朝,距離中唐和五代十國太遠,主要從宋金身上吸取和總結經驗。
趙泰便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對一些管轄區域過小的路,進行裁撤和合並,設立行省制度。
如山東之地,原來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如今合併為山東行省,齊國就能夠省下一套路級別的官員班子。
齊國路改行省的動作,幾乎是同準備滅宋一起進行。
因為齊國滅宋,佔據州郡,不能全部任命降官,必須要有自己人。
這個時候,齊國各路合併為行省,騰出來的官員,甚至一個完整路級別的官員班子,可以直接接手南宋一路甚至兩路之地。
如今齊國河東行省,由河東北路、河東南路,以及原金國西京路南部大同、朔州等地構成。
河東行省進行整合後,對整個河東地方的防禦,也非常有利。
以前河東地區,有南北兩路,兩個平級行政衙役。
在防禦北方遊牧襲擾時,河東北路承擔了全部防禦壓力和胡虜的直接攻擊,可河東北路需要支援時,卻調不動河東南路的兵力和資源,需要上一級的中央朝廷從中協同才行。
這無疑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
在河東兩道合併後,這個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趙泰設立河東行省,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調動河東資源,抵禦蒙古進攻。
金國統治北方百年,其間對於長城,並不怎麼重視。
趙泰收復河東後,便著手修復長城,重建諸多關隘,防禦北方遊牧的衝擊。
不過,修復長城是個大工程,河東地區原本只是河東北路負責,河東南路並不怎麼上心。
如今合併為河東行省後,河東官府才能調動全河東的人力、財力、物力,去修復毀壞的長城。
河東行省北部重大同府雲中城。
出城向北一百多里,便是長城的重要關隘密谷口。
金和蒙古都是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權,而這樣的政權,有一個特點,他們很多時後,都是同時控制中原和一部分草原。
對於他們來說,漢人修建的長城,對他們作用不大,反而會影響草原和中原的聯絡。
因此這樣的政權,很少會重視長城,甚至會故意損壞,以便他們的騎兵能夠暢通無阻的進入中原。
雲中地處要衝,是北方民族南下必奪之地。
因此雲中一地的長城,被破壞得很嚴重。
此前以雲中的力量無法完成修繕,如今河東行省派遣民夫,提供錢糧,有近萬人修繕密谷口關城。
這天清早,來自河東行省南部數縣的民夫,吃過早飯後,便開始搬運石塊,修築關隘。
人們正忙碌著,指揮巡視的軍官忽然停下腳步,皺眉扭頭看向北面。
「千戶,怎麼呢?」身後校尉見長官停下,不禁詢問。
千戶官蹙眉,「北面好像有動靜!似乎是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