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這邊春耕已過,百姓們聽說韃子騎兵闖進來,還屠了幾個村莊,一個個都被組織起來。

歷代以來皇權不下鄉,百姓想要生存,不被欺負就必須依附於宗族。

因此在鄉間,百姓幾乎都聚集在村落內,很少有散居在外的。

這便給齊國動員百姓,提供了前提條件,縣裡給各村裡長下達命令,里長們一聲招呼,便能夠把村裡的青壯聚集起來。

齊國剛控制河北,官府還沒完全得到百姓的認可,可蒙古騎兵突進來劫掠,無疑使得冀南百姓,一下子就聚集在了官府身邊,有利於齊國消化河北。

這時百姓因為擔心被蒙古人屠村,各村積極結社,安排人手日夜放哨,到後來甚至組織青壯在村莊周圍巡邏。

進入冀南的蒙古遊騎,很快就發現分開劫掠不行,必須要集合一處,才能在齊軍反應過來前,攻破城外的村莊。

不過,他們聚集在一處,目標變大之後,齊軍追擊也就方便許多了。

這時在齊軍在冀南清剿越境的蒙古騎兵時,武仙率領一萬齊軍精銳,帶著兩萬民夫,前往保州境內,南易水上游,搭建營寨,修築郎山城、東安寨。

齊軍建好營地後,便開始就地取材,搬運石塊搭建城池,意圖控制南易水上游,防止蒙軍自此進入齊國地界。

於此同時,冀中七州的百姓,在齊軍的護送下,來到南易水岸邊,百姓揮起鋤頭,挑著籮筐,開始熱火朝天的挖掘溝渠,連線湖泊河流,意圖在蒙齊交界處,建立一道縱深十餘里的池塘、水渠、稻田組成的防禦帶。

去歲蒙古撤軍,放棄了南易水南岸州縣,撤往北面,雙方在河北基本以南易水河為界。

為何要以南易水為界,便是因為這條河的流量不小,大部分河段都需要船隻才能渡過去。

當時趙泰勢頭正盛,蒙軍被趙泰嚇破膽,擔心趙泰北上,蒙軍繼續堅守南岸,有被齊軍趕入河中淹死的風險。

另外蒙軍駐紮南岸,補給要從北岸運過來多有不便,所以蒙軍便撤到北岸,利用河流來阻擋齊軍北上。

當初窩闊臺為了方便進攻趙泰,其實在南岸留了一枚釘子,便是雄州。

不過雄州守將見蒙古人撤過南易水,見齊軍風頭正盛,又得了李璮、張柔、嚴忠濟等世侯的書信,便直接投靠了齊國。

這便導致蒙軍在南易水南岸,沒有了橋頭堡和立足點。

此時,蒙古騎兵在南易水與滹沱河之間的區域四處破壞,可是蒙軍騎兵並沒有立足之地,只能不停遊走劫掠,並伺機渡過滹沱河,前往冀南破壞。

趙泰先派遣武仙,前往南易水上游築城,意圖封堵缺口,而後親帥兵馬前往南易水,指揮齊軍和百姓修復北宋的“水長城”。

霸州,文安縣東北方,有大片水窪,被稱為文安窪,是當初北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北宋滅亡後,金國廢棄北宋在河北的防禦工事,文安窪因為缺少河流灌入,逐漸成為一片麥田,只不過田地中間,時常可以看見一塊塊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