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亂局伊始

“四位,老生常談,可有良策?”

最後來的李秋剛一落座,劉禹不待亭外僕人奉上香茗,放下茶盞,沉聲詢問。

“劉老,在座幾位當屬我宋朝來最為急切,韃子攻克五羊,王、荒兩郡首當其衝,可如今···又有什麼辦法呢?皇帝小兒處心積慮罷黜靖王朱狄,這才趁機染指軍權,眼下對五軍都督府和都指軍系的佈局不過剛剛開始,怎會輕易罷手!況且,朝堂馳援五羊大軍已出京城,無論成效如何,朝堂已派援兵,值此微妙時刻,我們這位心機深沉卻又雄心勃勃的小皇帝,就甘心前功盡棄?”憂心忡忡的宋朝來語出驚人,言辭中不僅對昌晟皇沒有絲毫敬畏,隱隱還有一絲譏諷和蔑視。

馬、鄭、李三人神色如常,不見任何反應,劉禹卻是故意板著臉,肅聲提醒道:“宋老弟,還請慎言,那畢竟是神雀的皇,我夏族的王。”

言畢,劉禹緊接著又補充道:“宋老弟,老夫知你秉性耿直,不會拐彎抹角,但還需謹言慎行。”

“劉老,你我五人皆是出身九大氏族的當朝大學士,況且那昌晟皇如此行事,全然不顧我荒郡各氏族安危,劉老,您說我該如何?也就劉老你一心為了神雀,看看我們四人,這些時日就算輪值入朝,哪個去上朝了,鬧心!”宋朝來對於劉禹的勸解不以為然,怒氣衝衝解釋道。

“劉老,不用這麼看著我,訊息我早就傳回母郡,他們幾人也一樣,但沒有皇旨和五軍都督府軍令,這兵,無法調動!”宋朝來固執讓劉禹不住搖頭,可當他目光轉向華文殿學士鄭坤後,當即便聽到他這番充滿無奈的話語。

沉寂良久的涼亭內,宋朝來激憤的情緒總算平復下來,低聲幽幽詢問道:“劉老,皇氏一族的朱苒和朱倱如何說?”

“大族老朱倱避而不見、族主朱苒顧左右而言他,只言什麼小啟灃不容易、小啟灃太苦了,什麼體諒海涵盡心輔佐,云云。”

“哼,他朱氏一族不過一名不見經傳的小氏族,若非氣運使然,焉能一步登天成為皇族,建立神雀王朝,不知所謂。也就那靖王朱狄還算聰慧,識大體懂分寸,知曉如何維持各方那微妙的平衡,不然憑朱氏那本就趨於消逝的氣運,如何能夠維護神雀朝到現在。”聽到皇族朱氏族主和大族老的反應,馬文昌當即變臉,嗤笑挖苦言語中道出他對朱氏的鄙夷和輕蔑,比之宋朝來更甚,卻唯獨對那個罷黜官職幽禁於府中的靖王朱狄,充滿欣賞。

“哎···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關鍵還是五羊!”

馬文昌出身王郡秦氏,少言而聰慧,深謀遠慮行事周密,劉禹本還對他寄予厚望,誰料不僅沒有任何建議,更對朱氏滿腹牢騷,滿口譏諷毫不留情,看到宋、鄭、李三人面色漸漸陰沉,不得不出聲提醒四人,商議的關鍵是什麼。

“劉老,若事態當真衍變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他們不會不管,靜觀其變便可!”馬文昌看著憂心愁苦五羊戰事的劉禹,不忍心他為此日漸消沉、枯瘦,低聲提醒道。

“你們啊···”

宋、馬、鄭三人的態度讓劉禹深感沮喪,一時間竟無言以對,哀嘆過後不再言語,垂首沉思。

最終,還是一貫謹小慎微的鄭坤開口,打破涼亭內沉重的氣氛,道:“劉老,在座五人,唯有您算是九大氏族族人,我等幾人不過是聽命行事,遵循賢亭教諭確保夏族無恙。如今,我們這位昌晟小皇帝擺明是在收攏皇權,壓根就沒看透其中利害,唯一通曉真相的朱倱又避而不見,怕是朱氏一族有了不該有的心思,我們能做的,僅是將訊息傳回氏族。”

鄭坤之後是馬文昌,語氣淡然勸慰道:“劉老,如今京城波詭雲譎暗流洶湧,而五羊便是各方博弈的導~火~索,倘若五羊得以快速處置,所謂博弈從而和談起,所以萬務寄希望於朝堂馳援五羊。昌晟小兒是在玩火自焚,朱氏是在自掘墳墓,而王郡秦氏、荒郡姬氏絕對不會置之不理,劉老自無須如此心憂!”

“劉老,鄭、馬兩位仁兄所言甚是,與其煞費苦心促使昌晟皇頒旨出兵援救五羊,不若將心思放在王、荒兩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五羊關同兩郡唇齒相依,無論是兩郡還是秦、姬二氏族皆不會坐視不理。我等既身為殿閣學士,自需為夏族安危籌謀,為今之計,當以當朝殿閣學士鈞令以助兩郡一臂之力。”自進入涼亭便一言不發的李秋總算開口,字正腔圓給人以莫名的感染力。

李秋的提議讓劉禹眼前一亮,就在他凝神靜思間,相鄰而坐的宋朝來和馬文昌若有所思看了眼李秋,彼此對視眼神交匯剎那間,已交流無數。

宋朝來示意下的馬文昌主動開口,出言提醒道:“劉老、李兄,韃子騎兵之銳、騎戰之精,遠非我等所想,單以如今糜爛頹敗的都指軍系,而北荒韃子攻城掠地征戰四方,所求並非疆土,而是求生。最令人畏懼的是騎兵,來去無蹤出其不意,唯可聚數倍之兵據城堅守。”

本還因李秋的提議而心生歡喜的劉禹,瞬間神色黯然,詭異兇險的朝堂、各懷心思的朝臣、利令智昏的君王、危在旦夕的邊關······一樁樁、一件件,竟使他有了心灰意冷萬念俱滅的念頭。

“呼···”

隨著劉禹長舒一口氣,眼神也變得蕭瑟落寞,悠悠道:“算了、算了···老夫再入最後一次皇宮,倘若昌晟皇仍及堅持己見,老夫唯有掛印兒去,迴轉十三郡做一個逍遙快活安享天年的田園翁,四位屆時去了十三郡,老夫必掃塌相迎,把酒言歡共敘桑麻,快哉、妙哉!”

“哈哈、哈哈···”

笑聲中,那種悲涼和哀痛令人神傷,那故作鬆快的釋然,使人心中憋悶難以自抑,兔死而狐悲,宋、馬、鄭、李四人情緒低落哀思如潮。

正如劉禹瞭解他們那般,他們同樣瞭解眼前這位老人,雖出身不凡,卻從未以此為傲,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便是這位老人為官半生的真實寫照,可就是這樣一位躊躇滿志胸懷家國的老人,最終只能黯然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