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羽谷關(上)
章節報錯
第二十八章:羽谷關
禍因惡積,韃子終因他們的瘋狂和殘暴,為自身帶來身死之禍。
荒郡健翎軍狼騎也在王郡黑甲軍甲斥不久看破韃子遮掩暴虐行徑的手段,而無論是黑甲軍還是健翎軍,在此並非二者全部兵力,僅兩千騎左右,但有秦氏九庶商庶坤郎及姬氏地德姬老相助,徹底對韃子展開瘋狂報復。
王郡黑甲軍、荒郡健翎軍,兩軍雖間隔著韃子大軍,可兩軍仿似早已達成某種約定,表現的無比默契。
韃子大軍五部,不管是前鋒部還是左、右兩翼,再或是後軍,但凡有一騎距離本陣二十里,當即將其滅殺,而一旦他們在韃子大軍南下行軍路途中看到族人屍體,無論是否為韃子所為,兩軍必軍前持屍殺入韃子軍中,一番肆意衝殺,斬殺千人,揚長而去。
“亡吾一人、千倍償之”,這便是兩軍的報復,如此猛烈而狠厲。
黑甲軍、健翎軍的驍勇令韃子為之側目,尋常韃子青壯自不必多言,就連各帳主親衛精銳和勇士也不是其一招之敵,伴隨著流血和死亡,韃子徹底被震懾,心生畏懼,各帳帳主,特別是下層的千夫長、百夫長、騎長,寧願以此前劫掠所得賄賂自家帳主,也不願成為三騎離開本陣。
至於主動迎戰敵騎,那還用說嗎?
莫日根為此焦頭爛額卻又無計可施,這位謌克草原廣為傳頌箭術超群勇武桀驁的王爺,只能下令四部縮減同中軍的距離,從六十里到五十里,最終縮短到三十里,也虧得他們是在神雀北境,地勢開闊平坦,無山無丘一望無際,否則十萬大軍只能擠成一團。
莫日根唯恐這種畏敵怯戰的情緒影響日後的戰事,更擔心黑甲、健翎兩軍對南下大軍造成更大損傷,設計伏擊以絕後患不是沒想過,瞬間便自我否定,自身沒有與之匹敵的自信和實力,蟻多咬死象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得不償失不說,失去南下攻略夏族的時機,莫日根深知他自己無力承擔這個後果。
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莫日根發現自己竟無能為力,心底不禁湧現出深深的無力感。
翌日,莫日根只能再次前往中軍內那龐大的車架群,以謌克大義說服乾屍老者,應對黑甲、健翎兩軍。這便是莫日根能想到的唯一辦法,既然心生漣漪,那便滅了它,所謂驚恐和懼怕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一如往昔。
當乾屍老者及另一老者離開中軍,莫日根不顧他人驚詫疑惑的目光,強制性嚴令大軍原地紮營,何時拔營南下,待令。
整整四日,韃子苦苦煎熬度日如年,可翹首以盼等來的結果卻讓他無法接受,他認知中堪比真神般的存在,此刻卻是無比狼狽和悽慘,一身破爛不堪的血色衣袍,乾屍老者身上是七個嬰兒手臂粗細的孔洞,另一老者看上去更慘,身上大小傷口無數,本就乾癟的身軀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肉,肉眼可見森森白骨。
“下令大軍,再不可擅殺夏人,安心行軍。”
這是乾屍老者返回車架群前唯一一句話,可對莫日根而言,既如驚天霹靂又如久旱甘霖,心中疑團更甚。
同時,莫日根他很清楚,既然五爺爺沒有提及,就算他是對方最疼愛的孫子,開口詢問,不僅不會得到任何回答,反而會降低自己在他心中的位置,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隨後,莫日根嚴令各部不得劫掠,更不可隨意戕害行軍路途任何一名夏人,為此,自金牙、白牙兩部抽調心腹親信前往四部,盯緊幾位統兵萬夫長和王爺,以免因他們一時恣意而毀了謌克千年籌謀。
韃子不再肆意殺戮劫掠,黑甲、健翎兩軍也不再對韃子出手,卻始終相距兩翼韃子三十里,如影隨形,三方各行其是相安無事。
如此,直至韃子大軍走出王、荒兩郡境內,即將抵達羽谷關。
至此,黑甲、健翎兩軍這才相遇,彼此遙遙相望行以戰禮,然後調轉馬頭轉身離去,至於王郡秦氏九庶商庶坤郎及荒郡姬氏地德姬老,並未隨兩軍離去,而是散佈於兩郡同京邑交界之地,風蝕嶺,監察、保護兩郡境內封地氏族安危。
一旦經過荒郡、王郡、京邑三界之地風蝕嶺,沿官道向南三百餘里便是羽谷關,也是北境南下陸路唯一一條大道,再有便是水路,自荒郡五羊、雙河及王郡幽谷三洲交界,也是人河轉彎南下的人河渡口,乘坐舟船一路南下。
人河,發源自炎郡境內天山山脈冰雪融水,再匯入涇河、汝河及甜水河三條河流,這才形成大浪濤濤波濤洶湧的人河,北人河在三郡交界之地亦是亡山山脈最東端急轉直下,中游相比河面寬廣水流洶湧的上游,水流逐漸變緩,因此演變成連通夏族北境和中心地帶的交通要道。
風蝕嶺,乃燕山山脈餘脈,東南偏東便是燕山山脈,雖不如君山山脈那般山勢險峻,劍峰千仞高聳入雲,卻也是層巒疊嶂奇峰凸起,連綿起伏近千里。
燕山山脈看上去是一個分叉的枝丫,主幹整體呈南北走向,最北端連線白骨關,南端分西南、東南兩短枝杈,而西南段則是連線著羽谷關,因此燕山山脈也是京邑、王郡及氏郡三郡分解線。
羽谷關,位於京邑、王郡、荒郡三界之地,東傍燕山山脈、西臨人河、南接京邑、北據荒漠,於人河同燕山山脈之間的平原地帶拔地而起,乃夏族北境兩郡南下進入核心地帶必經之地,亦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京邑防禦北方強敵最後一道關隘。
羽谷關,關牆及所有建築皆以條石壘砌而成,一主四甕城,西翼太陰、少陰,東翼少陽、太陽,大小五座城關整體呈凹狀扇形,彼此相連若振翅之鸞。關前護城河寬十二丈,河水雖引自人河卻並不同人河相連,而是地底數十丈深有機括鍊金水道。
主關,關牆高九丈、寬六丈,長度卻有一千七百餘丈,關門由主關門和兩側耳門組成,主關門高三丈、寬兩丈,厚度達十六寸,兩側耳門高兩丈、寬一丈、厚十寸,關門整體以鍊金鍛造。主關門,透過機括室機括控制,自地面向上升起,兩側耳門則是透過機括自西、東遠離主關門一側關牆內滑出。
主關中部向外凸出弧形甕城,高八丈、寬三丈,弓弧中心點正對著關門,弧形甕城東西兩側兩座吊樓,樓內開有門洞,鍊金板門的規制同主門相通,而連線吊樓和護城河對岸的吊橋,則是隱藏於護城河內,鍊金板門、吊橋皆由機括控制。
主關,關牆內每三百丈便有一條梯道、一條戰道,整個羽谷關北關牆內這樣成對的通道,八條。關牆戰道,只有三座角樓,而箭樓卻是每百丈一個,箭樓三層,可容百餘射手。
關牆女兒牆上鑿有矩諜,戰兵道南側有近半丈凹陷,下凹深度達半丈,透過梯道連線戰兵道,凹行槽內是無數斜下的耳洞,寬一丈、高一丈,深度三丈左右,既是藏兵洞也是防護所。
關牆南側,每隔十丈,便是一個兩丈見方向南的闊臺,比女兒牆高出半丈,並未以石條壘砌而成,而是鍊金混合鐵木整體鑲嵌在關牆上。
關內,相距關牆三丈是鱗次櫛比的無數高臺,長、寬皆為兩丈的高臺,四周亦修建有女兒牆,特殊之處在於,女兒牆的高度超出正常高度一倍,垛口的間距也縮減到十寸。
太陰、少陰、少陽、太陽四座甕城,關牆高八丈、長八百丈、寬六丈,僅在南側留有一門洞,關門高三丈、寬三丈、厚五寸,亦是整體用鍊金鍛造,關牆上佈局同主關一般無二,甕城內中央位置,是一座百丈見方的高臺,東、西、南皆有兩倍於正常高度的女兒牆,唯有北側沒有女兒牆,是一個九寸寬的凹槽。
羽谷關防禦重點為北方強敵,因此南關並無甕城,亦無其他防禦性建築,只是供以進出的通道多些,六個高五丈、寬六丈的關門,便於援兵、輜重、軍械進出軍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