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自然是沒有出賣黃得功的,畢竟袁崇煥渾渾噩噩了那麼長時間,也就是撿回來了一個夏允彝之後,才算是走出了迷途。

之後又是大力的利用他在遼地的名聲和民望去安撫教導望海臺的這幾萬遼民,哪有什麼時間和天啟帝去接觸去告密?

收拾完戰友屍骸,斬下了建奴人頭以土石屍骸堆積成了小土包,附上建奴死不瞑目的雙眼,在通道側立起了京觀。

百餘騎出徵,回師不過五十餘,這還是解救出來了斥候大隊的情況下!

折損半數往上!

只是為了一次小規模戰役的勝利!

這值得麼?

返回望海臺的道路之上,被保護的極好卻也手刃了一個建奴,見了見血的夏允彝終於有了機會問問天啟帝到底是為什麼,會在解救出了山林中的斥候之後,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一個難度極高的任務:全殲建奴。

並且將這個決定執行了下去。

雖然說這一戰勝了,可是同樣的,大明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伴隨天啟帝從望海臺奔赴而來的百騎,此時折損過半。

那些戰死者,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啊!

可都是一條條鮮活的性命。

他們原本,是可以不用死的。

但是天啟帝卻一意孤行,導致死傷慘重。

夏允彝作為一個初出茅廬且二十幾年來一貫看不起泥腿子丘八漢的讀書人,其實並不是太能夠共情到,明白到這一千餘建奴腦袋的作用,更不能明白這一戰能有什麼功勞。

畢竟在夏允彝的眼中,這只是一次無關痛癢且無關大局的接觸戰罷了。

犯不著折損近七成人馬,去滿足自己全殲敵人的慾望。

沒錯,在此時的夏允彝眼中,朱由校的決定只是因為朱由校喜歡殺戮,就像是無數的話本小說中,無數的歷史典籍中所說的一般。

好戰者,皆是殺戮成狂之人。

夏允彝承認天啟帝這個老師武功蓋世,而且心中有著自己的道,更是在註解經典的層面上有著屬於自己的理解。

可是這一切,在這一場以百破千的大戰之後,都被蓋住了。

甚至於此時的天啟帝,那少年的俊俏模樣,落在夏允彝的眼中也不是威嚴,反而是嗜血和殘暴。

“草民斗膽,請問陛下,為何要不惜代價全殲建奴的區區一千餘人?建奴大軍數以萬計,即便是大明擊破了這千餘人,對於建奴而言,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的毛毛雨,根本不會傷筋動骨,然而這一場戰役,明明在我軍已經解救出了大明斥候的情況下,卻折損了近七成人手,這是為何,草民,看不懂!”

“難道,大明的人命就不是命了嗎?”

“原本可以避免的傷亡,陛下何故要讓大明戰士死於荒野之中?”

“在望海臺時,陛下曾經對草民說過,大家都是有家人的人,為國而戰也同樣代表著為家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