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何況儒哉?(第2/4頁)
章節報錯
“而後臣為了證明臣是有能之人,跟隨孫閣老前來遼地,親手治遼,修繕防線,也跟建奴有過往來。”
“臣以為,建奴亦是人,也同樣可以受君子教化,兩軍交戰之時,老臣還遵從了儒家的復古,選擇不去追殺,導致建奴即便是大潰敗了,卻依舊有著餘力凌虐散落關外的大明百姓。”
“甚至在親眼見到那些百姓被凌虐之前,老臣還認為曹將軍提出的以猛火油焚燒建奴之策有傷天和。”
“臣,見到了,臣,殺敵了,可是殺戮之後,臣覺得臣畢生所學的,文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武不能排兵佈陣一戰功成。”
“臣覺得,臣,所學的一切,都是廢的,都沒有能夠用武之地!”
“甚至在遼東,在寧遠,我都不能緩和文武關係,還和滿桂有著無數的矛盾,明明若是沒了滿桂的統兵之能和誓死之詞,寧遠衛都不會留下那麼多的軍民和臣一同面對建奴!”
“治民親軍之策,也是臣聽了孫閣老的,依樣畫葫蘆而已。”
“臣的所作所為,在這一次被曹將軍丟出寧遠之前,可以說一直都是渾渾噩噩的!”
袁崇煥所說的,倒也確實和他原本歷史上的脈絡差不多。
原本歷史上的脈絡中,袁崇煥的確就是靠著黨內的名聲一飛沖天直抵禦前,而後就在遼東蹉跎到了寧遠之戰,陰差陽錯運氣之下,寧遠大捷,袁崇煥就這麼稀裡糊塗成了名將,隨後就好像是大徹大悟融會貫通了一般,打贏了寧錦之戰。
更是在己巳之變中,救援京師成功。
可是這其中,袁崇煥的問題出的也不少,一到遼東就要去解救十三山的遼民,卻沒有縱觀全域性,導致遼民死傷慘重。
寧錦之戰後,袁崇煥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功勞,憤而辭官,再度被啟用之時,二話不說就直接幹掉了毛文龍,導致東江鎮離心。
己巳之變前,袁崇煥和皇太極當了筆友,朝中問他山海關如何的時候,袁崇煥回了個山海關穩如泰山,一隻建奴那邊的蚊子都飛不過去。
結果就是皇太極轉戰千里,從草原入寇,兵鋒直抵京師。
雖然說之後的袁崇煥救援京師成功,卻也因為和皇太極是筆友的事情,落了賣國的口實,導致最終的凌遲而死。
綜合而論,就是袁崇煥這貨容易飄容易膨脹,而且缺乏大局觀。
然而局域戰鬥,調兵遣將,袁崇煥玩的賊溜。
用不用袁崇煥,朱由校的心中,一直都有著一個疑問。
用,又怕袁崇煥太飄太膨脹。
不用,又覺得浪費了一個能夠帶兵一方的能人。
直到這一次袁崇煥在寧遠之外斬殺了數十個建奴,更是在兩軍匯合之時,對自己提出了教化同化這個計策之後,朱由校才決定要用袁崇煥。
畢竟這貨,已經開始蛻變了。
飄就飄吧,膨脹就膨脹吧,朱由校覺得,自己只要及時敲打敲打,袁崇煥就不至於搞出大新聞來。
這一連串的問題,好像打擊的袁崇煥有點懷疑人生了,這很明顯,就是敲打過了頭。
朱由校看著陷入了自我懷疑的袁崇煥,挑眉道:“袁兵備,你忘了王陽明瞭麼?王陽明,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格物致知!而朕,要告訴你一句話,那就是學以致用!
你們學習的,是古時聖賢的學識,言論,這些東西也許在聖賢他們所在的時候,是有用的,是符合時局的,可是拿到今日,時代早就已經不再是聖賢們的時代了!
聖賢們所在的時候,天下才多大?而如今,大明的天下,又有多大?在大明之外,又有多大?
並不是學這些聖賢經典無用,而是要學會,學以致用,拿著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袁兵備,你覺得合適嗎?”
這番話一出,袁崇煥陷入了迷惘的雙眼中,閃過了一抹清明。
“陛下,你可是認為,這些儒家的經典,只要能夠符合如今的時局,就是沒有白學,就是可以用的,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