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發起決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弘螺山口,看著身後那似乎無邊無際的雪原,滿桂長嘆了一口氣。
終於算是走出來了!
在這種天氣之下,在這種環境之下,換做旁人,很容易就會迷失在雪原當中。
也就是天神下凡的天啟帝,才能夠帶領著這麼多人馬,從雪原裡殺出來,找到一條返回遼地的道路吧。
古人行軍作戰之時,方向向來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東西。
特別是在草地,雪原,沙漠等地形作戰,很容易就會迷失方向。
其中尤以李廣的多次迷路而聞名。
身為飛將軍的李廣,居然因為多次迷路導致終其一生都沒有達成封侯的條件,最終都沒有能夠得以封侯,這就說明,一個能夠帶領大軍帶領人馬準確的找到方向,識別道路的主將對於絕地當中的軍隊而言,有多麼重要了。
朱由校雙目一垂,看著前方那點點的燈火星芒,嘴角卻是不由自主的挑了起來。
這一趟蒙古,走的值,相當值。
先不說興中城的莽古爾泰和阿敏到底談的怎麼樣,也不說莽古爾泰到底會不會真的心悅誠服投向大明。
自己將懷疑和分裂的種子,埋在了莽古爾泰的心中,這就足夠了。
莽古爾泰只要對馳援參與寧遠決戰有一定的猶豫和遲疑,實力大減的阿敏也不會第一時間就揮師向南,馳援寧遠。
那麼寧遠的戰局,就會向著有利於大明的方向折轉。
雖說,在朱由校的心中,這一戰,大明本就不會輸。
可是建奴的勢力越虛弱薄弱,那麼大明的有生力量,就能夠儲存的更多。
經歷過戰陣計程車兵,和尋常訓練出來沒有經歷過鐵與血試煉磨礪的新兵蛋子,可以說得上是一句天差地別。
儲存下來的實力越多,大明不管是攘外還是安內,都能夠有著更加充足的人手和力量。
對於打算重整大明的朱由校而言,理所當然的就是好事。
更何況,還有個林丹汗也已經做出了口頭上的臣服。
雖然說林丹汗也不一定是真心實意的臣服,可是朱由校要的,本就是給林丹汗施加一層心理壓力,一層精神壓力,讓林丹汗下意識的覺得,大明已經遠遠凌駕於他的蒙古以及努爾哈赤的建奴之上了。
這樣的話,當大明和建奴真的爆發大戰之時,林丹汗就會下意識的偏向大明,揮軍對建奴發動攻擊。
草原上的人們雖然在無數年的無數次被中原王朝暴揍之下,也懂得了唇亡齒寒的這個道理。
但是遵循強者的意志這一點,是深入草原民族骨髓當中基因當中的。
就像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無數事情一般,強如契丹,也會主動投靠大唐,成為大唐的獵犬。
強如匈奴,也會對大漢屈膝,甚至分裂成為兩部。
強如突厥,也依然是分裂一派被滅,一派臣服。
哪怕是二百餘年前,朱元璋滅元,將韃虜從中原驅逐,朱棣北征,將堂堂蒙古帝國打回部落時代,打的曾經不可一世征服了世界的蒙古人即便是俘獲了明堡(英)宗,卻也只敢對堡宗以禮相待,打的蒙古人內附中原,遵循中原王朝軍令行事。
這些,都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們遵循強者,依附強者的表現。
而朱由校以絕對的強勢,壓得林丹汗喘不過氣來,這就自然而然的會讓林丹汗覺得,比起建奴,還是大明更加強盛。
加上林丹汗一貫本就是聯明抗金的政策,所以所謂的唇亡齒寒這幾個字,就會被林丹汗拋到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