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為何要救祖大壽?(第1/2頁)
章節報錯
聽著袁崇煥脫口而出的十三山,秦良玉陷入了一陣沉默。
川陝之地本身就有不少的土匪,這些土匪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活不下去了所以選擇落草為寇的可憐人。
山海寨的鼎鼎大名,就連縱橫湖廣的山匪都知道,更何況川陝之地?
所以經歷過遼東諸多大戰,對遼東有了好奇之心的秦良玉,自然也知道在遼東有著一個名叫山海寨的山寨存在。
畢竟擺在明面上的情報,哪怕是不想聽,它也會自己飄到秦良玉的耳朵中來。
山海寨這個在關外鼎鼎大名的山寨匪幫,就是位於十三山當中。
更何況,秦良玉也是知道十三山的。
當聽到袁崇煥提到十三山之時,秦良玉就想到了一段往事。
在沈遼廣寧等戰役之後,秦良玉認識了孫承宗。
而在之後和孫承宗的書信往來中,秦良玉曾經得知過一個事情。
那就是曾經在袁崇煥初來乍到之時,曾經有提過一次十三山。
那時的袁崇煥請示孫承宗說,十三山有著數十萬難民,若是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寧遠聲威,讓建奴瞻前顧後。
同時派出將領救援十三山。
寧遠距離十三山若是全程走大路的話,不過區區二百餘里,而錦州更是防備空虛,建奴大軍早就回去舔舐傷口了,乘著這個機會,將錦州拿下,對於大明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好訊息。
聽了袁崇煥說法的孫承宗跑去找當時的薊遼總督王象乾商議了一番。
結果就是王象乾選擇了派遣三千戰敗士兵駐紮寧遠,而孫承宗則是讓遼東經略王在晉出兵馳援十三山,卻因為各種問題,王在晉最終功敗垂成,甚至還丟了十三山諸多遼民的民心。
數十萬人,救回來了不到區區六千人,更多的人馬除了慘死之外,就是回到了十三山中,繼續貓著。
當初的孫承宗寫書信跟自己說這個事情,還是因為秦良玉和孫承宗曾經有過數面之緣,秦良玉敬重孫承宗的為人,仰慕孫承宗的兵法韜略,所以自以學生居之。
而孫承宗對秦良玉這個巾幗英雄,也十分有好感,亦以學生待之。
所以這封書信,秦良玉知道了孫承宗告訴自己的道理。
那就是不論如何,用人一定要用自己信得過的。
但是十三山這個地名,自那時起就深深的被秦良玉記在了腦海之中。
任何一個名將,都是擅長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要素的行家。
而秦良玉既然知道在建奴後方,就有著數十萬難民,那麼自然就會想到如何利用起這些難民的方法。
只是伴隨著時間過去,秦良玉下意識的以為,建奴後方十三山中的難民,應該早就被建奴殺光了才對。
山海寨作為一個縱橫遼東的匪幫,更是建奴的眼中釘肉中刺才對,沒理由現在還存留著。
建奴哪怕是再蠢,也沒理由能夠幹出在自己腹地養寇這樣的事情來。
所以袁崇煥在此時提到十三山,莫不是建奴真的失了智,在坐穩了錦州等地之後,沒有選擇圍剿十三山?
看了看袁崇煥,正準備翻身上馬的秦良玉低聲問道:
“袁兵備,十三山中的遼民,現在莫非都還倖存著?”
秦良玉問出來的這句話,在袁崇煥聽來,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畢竟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就是慘死在了援遼之戰中。
而渾河之戰當中,秦良玉麾下的白桿兵更是戰死兩千餘人,秦良玉哪怕是心再大,也自然會關注遼東的局勢。
殺兄之仇,又豈能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