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千萬人吾往矣啊……

孫承宗看著和士兵們親密交談的天啟帝,心中悵然若失。

似乎自己曾經前來遼東那會,也是這般念頭,這般想法。

明明直接是東林黨人中,備受看好的下一代領頭羊,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遠赴遼東,一呆就是這麼多年。

明明是儒家出身,卻在邊界練兵,期待著可以收復失地。

那會的自己,大概也是抱著拳拳愛國之心,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念頭,前來遼東的吧。

可是為什麼久居遼東之後,自己就變得失了當年意氣了呢?

即便也曾經有想過,率軍出關,尋找建奴主力一決勝負,可是難道機會,真的就只有那一次麼?

孫承宗捫心自問,機會,並不只有那一次。

甚至遼東軍民的求戰之心,也是在他一次次拒絕出兵的要求之後,才開始渙散起來的。

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孫承宗前腳被調走,後腳偌大遼東,就幾乎全面服從了高第的軍令,撤回了山海關。

而這件事,成為了孫承宗自我懷疑的起點。

在這段時間裡,孫承宗一直都在反覆思考,為何自己離開遼東之後,遼東大權的轉移,交接,會那麼的順利。

順利到關寧錦這道遼東軍民萬眾一心修築的防線,能夠輕易被大軍放棄。

百姓流離失所,在雪地中遷徙。

而自己訓練的那十一萬大軍,居然只有萬餘人留在了寧遠,和袁崇煥當了遼東的釘子戶。

別的,居然全部都龜縮回了關內。

這還談何保家衛國,守土開疆?

孫承宗懷疑,自己練出來的這些兵,雖然戰鬥力不錯,但是忠君報國之心,建功立業之心,卻有了明顯的不足。

甚至就連自己視為左膀右臂的王世欽、尤世祿他們,都折回了山海關。

而天啟帝那低聲說出的孟子名言,讓孫承宗覺得,自己也的確該抖擻精神了。

至少,天啟帝是想要幹出一番事情來的。

至少,大明,還沒有徹底失去一戰之力!

乍一眼,孫承宗瞥到了朱由校後腰彆著的一柄短杆火銃,突然皺起了眉來。

雙目掃視這無數瞪圓雙眼的人頭,孫承宗恍然大悟。

很明顯的,有著很多顆人頭的眉心上,都有著一個彈孔。

聯想到天啟帝那隻神出鬼沒的衛隊身上,都配有一長一短兩杆火銃,孫承宗覺得自己發現了盲點。

難道說,天啟帝已經有了法子,可以改善火器在陰冷潮溼的環境下發揮不了效用的這個問題?

“將軍,莫非京師中,已經有了可在寒冬下發揮效用的火藥火器麼?”

聽著身後孫承宗的話,朱由校轉過身來說道:“沒錯,新一輪的火器革新,已經在京師中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