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後世一樣,無數繁華的大城市,同樣也有著其中的陰暗面,貧民窟。

在這個年代的大明帝都,也同樣是這樣。

雖然說離著紫禁城近的那一圈內城的環境衛生,以及紫禁城城裡那一塊,都還很不錯。

可是等到了外城之後,一切都急轉而下,就像是朱由校曾經看過的那篇記載一般,而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養出來的百姓,又會是怎麼一副模樣?

飢腸轆轆,骨瘦如柴的。

朱由校見過了好幾個。

而那種滿臉病容,垂垂等死的,朱由校也同樣見到了好幾個。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由校不僅僅只是起了念頭,要給京師徹底重建。

更是確定了,大明朝整體的環境衛生工作,等有時間了。必須要做起來才行。

明清兩朝裡,北京沒少被淹,被大雨淋的鬧內澇。

可是紫禁城卻依舊如同飄然世外一般,絲毫不受這些的影響。

其中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紫禁城是皇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召集能工巧匠為皇城進行維護,修築起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都還能湊合用的下水道工程。

既然大明朝在這個時代,就已經有了這種技術,那麼毫無疑問的,這個技術,也同樣適用於大明朝的其他地方!

至少在各府各縣的城裡,朱由校覺得,是很有必要去做好下水道工程的。

畢竟小冰河期是無論如何都要扛過去的,朱由校身為天子,自然明白,官府不可能永遠免費為百姓發放賑災物資,這玩意朱由校批起來容易,可是其中要經過的手續,實在是太多了。

經過了一連串的手續,周折以及損耗之後,從北京城發出的一隻肥嘟嘟大綿羊,到了百姓手裡的,估計也就剩幾塊骨頭了。

這發了跟沒發,又有什麼區別?

更別說此時各地糧倉裡,可不一定能真的有幾粒好的糧食,如果真的完全放開了去賑災,朱由校估計明末的民變,沒準就要提前了。

賑災的口子,要麼不開,要麼就必須要給足,而且必須是要每年都不能有太大的差異。

不然百姓中只要有那麼一個兩個揭竿而起的,一場浩浩蕩蕩的大起義,就足以形成。

那麼倒不如在現在,趁著自己北征歸來,挾凱旋之威強行壓制住百姓們的貪念,給他們養出以工代賑的習慣來!

大明想要改革,就必須要經歷一輪又一輪的建設,只要給百姓灌輸養成了去給官府工作,官府發銀子,官府發衣服的常識習慣,那麼沒準天啟六年的大明百姓,是官府強行要求去以工代賑的。

但是天啟七年,天啟八年,百姓就會人人奮勇主動前去為官府的建設做工。

可是突然出現的幾道陰影,打斷了朱由校的思路。

在這外城的小巷裡,逐漸深入的朱由校,似乎成為了某些人眼中的肉票!

“唷,小哥,一個人來這城裡,是來找親戚的?”

“告訴哥哥,你那親戚叫什麼名字,哥哥沒準認識,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