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貞觀十年秋(第2/4頁)
章節報錯
他邊想邊走,一路走走停停,半個月後已繞過長安,不自主地走到華山腳下。
沿著朝陽峰向上,楊青直走到峰頂朝陽臺,才在崖邊盤坐。
從此他在華山每日練劍練功,完善新創劍訣,對於山下的事再不過問……
在楊青離開洛陽兩個月後,李靖與裴行儼率兵北進,擊潰東突厥所部,俘虜東突厥可汗頡利返回長安。
同年日本遣唐使抵達長安。
其後貞觀八年,大明宮開始建工。
貞觀九年,裴行儼大破吐谷渾,殺其國主及子嗣,扶持親近唐朝的新國主。同年東突厥新任可汗阿是那杜爾,歸附大唐稱臣。
直到貞觀十年,大唐已呈現永珍更新的興旺態勢。
這天傍晚,楊青在朝陽臺於落日黃昏中睜開雙眼,童孔中澹金流光一閃就隱沒在漫天霞光裡。
六年來山上枝葉年年新生,他的功力也隨之增長。
劍訣在他數十次做出調整後,也越發嫻熟完善。
印訣一起,常人肉眼難見的無形劍氣就可破空而出,在他神念範圍內往來揮斬。
而神念中的天痕在此時劍氣的追逐下,已經顯得笨拙不堪。
他站起身時,只覺身周靈氣如天空翻湧的層雲,四下虛空更泛起層層浪湧,像是無法承受他身體之重。
連忙將真氣收束進氣海深處,切斷與外間靈氣接觸。
楊青明白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沒必要在此方世界久留。
曾經幻想過的天地排斥,法則不容到沒有出現。
只是當一個人揮手就可破空,又清楚知道前方還有新世界的大門時,就很難再按捺一探究竟的心。
他早算過時間,今日正是貞觀十年,中秋佳節。
六年前寧道奇駕舟帶著他一夜南下,在輪轉寺手中算是解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疑惑。
至於他提及的長安郊外之約,不出意外應該是替師妃暄傳話。
那天濟南城中,師妃暄臨走前問及是否可以破空,其實是想知道他何時離去。
楊青不是沒聽懂弦外之音,只是他身如浮萍飄雨,心中又始終有一股撲不滅的火焰引導他不斷前行。
不想因為隱晦不明的言語破了師妃暄心境,只能隱晦地告訴她,兩人道不同,不該有過多牽扯。
今日他做好離開這裡的打算,臨走前道個別也算是全了兩人曾一路生死的交情。
如果後者能因觀摩他破空得到些許感悟,就是意外之喜。
想到這兒他一步邁出朝陽臺崖邊,虛空中彷佛有無形臺階託著他向山下一步步走去。
華山距離長安不過百多里,楊青不緊不慢地走到城外時,正聽見城中人聲鼎沸,歌舞不絕。
此時正值大唐崢嶸初現,四海歸一的鼎盛年月。中秋之夜,長安城四面城門同開,接納往來遊人賓客。
來時沿途他就已見長安城周邊村落中,無數鄉民扶老攜幼趕向城中觀燈。
方圓十里內,無數孩童手持彩燈,與父母一道趕赴前方那座燈火絢麗的巍峨城池,遠遠看去猶如群星拱月。
路過城門時,楊青目光投向城中,但見街道兩側彩燈高掛。
遠方的斗拱飛簷,近處的橫空廊橋,大道兩旁的銀杏國槐,盡皆亮起華光。
那色澤各異的華光沿街向後,直到視線盡頭,將整座長安映襯的好似天上瓊樓,璀璨奪目。
而在闊大的朱雀長街之上,人流摩肩接踵,往來盡展笑顏,一派盛世景象。
楊青幾年清修,此刻被周遭喧鬧海洋裹挾其中,心裡也不由升起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