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瞧著眼前這白絮一樣的物件,發現此物並不是中原出產的物種,似乎在南征的旅途中看到過這樣的物件:“這是何物?”

衛弘解釋道:“這叫棉花,出自身毒,能夠紡織成棉布,造價不足絲綢百分之一,末將已經在南疆挑選合適的地方大規模種植了。”

“丞相銳意北伐,可益州大軍一旦橫渡秦嶺,抵達關中便是另一層天地,聽末將麾下的關中人士韓能校尉說過,關中秋冬氣候嚴寒,若沒有足夠的衣物被褥,極不利於大漢北伐大軍計程車氣戰力。”

聽聞衛弘能想到這一步,諸葛丞相捧起這團柔軟的棉絮,內心的激動之情無以復加。

南疆氣候溫和,南征的時候便能看到當地人在冬季也隻身著薄衣短袖,衛弘能夠想到這一點,在南疆大規模種植棉花,為日後的北伐大計籌謀,屬實難得!

正在諸葛丞相感動不已的時候,衛弘就自顧自的提出了自己的請求:“丞相,如今的難處是南疆都護府治下很少有懂得紡織的織工,這需要朝廷撥給。”

這也是無奈之舉,蜀中乃是天府之國,尤其是以蜀錦出名,自然不缺乏出色的織工。

反過來看,一旦掌握了嫻熟的紡織技術,在蜀地是餓不死的。

既然餓不死,哪又何必捨棄繁華的蜀地,前往那歷來動盪不安的南疆都護府呢?

所以招攬不到足夠織工的衛弘,只能將這樁事當著諸葛丞相的面說了出來。

雖然正昂公執掌少府大權,但要知道曾經諸葛丞相連少府的三百頭耕牛都要過問,更何況是比耕牛更要珍貴的織工呢。

相比於為北伐大軍籌措出足夠的禦寒冬衣,區區數百名織工確實算不得是什麼大事。

於是諸葛丞相大手一揮,便同意在少府調撥出五百名技藝嫻熟的織工,隨衛弘返回南疆都護府。

“丞相,如今茶馬道雖然興修大半,但末將愚見,輸送南疆都護府的諸多大宗貨物進入蜀地,陸路費時費力,不如開闢一條水道。”

“犛牛道就是一條極不錯的路線,沿著瀘水興修犛牛道,南疆都護府各地的物資便能源源不斷地運送進蜀地來,支援丞相的北伐大計。”

諸葛丞相心思聰慧,先前只覺得衛弘要織工一事十分在理,用心不壞,又聽衛弘說起要重修犛牛道這樁事,便徹底反應過來了這是衛弘在給自己畫大餅,純粹是想空手套白狼。

諸葛丞相對此並未直接答應下來,一條茶馬道已經耗費南疆都護府的無數人力物力。

既然夠用了,再興修一條瀘水犛牛道,未免有些浪費民脂民膏。

再者瀘水犛牛道穿越越嶲諸部所在的越嶲郡腹地,眼下越嶲諸部獨立,與大漢朝廷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若是真把這條水路修通了,日後北伐有亂,難保越嶲諸部不會憑藉這條水道揮師北上,襲擾成都。

未待諸葛丞相開口點評衛弘這樁提議,門口的長廊處就傳來一陣輕盈的腳步聲。

衛弘抬頭望去,就看見一身煙綠色長裙的諸葛果端著食桉走上前來,諸葛果先是欠身對衛弘款款一禮:“諸葛果見過衛兄。”

隨後諸葛果才對諸葛亮拜見道:“父親,母親做好的晚膳讓女兒拿過來了……”

諸葛亮點了點頭,大概是想到了什麼事,便將諸葛果叫來自己的身邊,有意考校道:“果兒,若是沿著瀘水這一條線,修建一條水道到成都來,你覺得如何?”

在母親黃月英的培養下,諸葛果熟識蜀中各地的人文地理。

諸葛果仔細看著父親指出的這條水文路線,思索片刻後才搖了搖頭道:“回稟父親,女兒覺得這條路線不妥……”

看\漢旌\就\記\住\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