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奚免來說,萬石糧倉的建設工程不可不謂浩大。

想要建成標準的裡邑萬石倉,至少需要大竹裡邑近五百口的男女老少再幹上兩三年。

其中還要保證軍田耕種、道路擴建等種種要事不能被耽擱下。

但他們付出辛勞的結果,到頭來根本不能派上用場,這讓奚免覺得在做無用功。

與其費時費力地修建不實用的萬石倉,還不如開墾良田,興修水利。

正是抱著這樣想法的奚免,覺得衛弘的言辭舉止十分溫和,才大著膽子提出建言,覺得每座裡邑修建的倉廩容積在三千石足矣。

西紅柿

當奚免翹首以待衛弘回答的時候,卻聽這位衛將軍將目光看向自己問道:“老丈,若是良田,收成又當如何?”

“良田?”奚免不知何意,不過還是老老實實的回道:“若是上等的熟田,可畝產三石。只不過大竹裡邑周邊的這些生田,沒有幾年的用心打理,根本就成不了熟田。”

衛弘又問道:“那軍戶一家能耕種多少田地?”

奚免答道:“五十畝。”

戰國時,魏國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

此話不假,李悝所處的魏國,當時採用的是魏小畝,不及如今漢畝的一半。

如今南中諸郡的生產水平,並不比當時中原腹心的魏國好多少,小戶制的五口之家能治理好五十畝田地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南中諸郡的大多數地方,地勢起伏,山林茂密,原有耕地並不多。

出於種種考量,衛弘設定的每戶租種軍田的上限暫時是五十畝,這些都是畝產三石的良田標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換算成七十五畝中天和一百畝的下田。

大竹裡邑周圍的田地就基本是初種不熟的生田,也就是下田。

不過看這奚免年紀大不識字,只回答五十畝的上田標準,應該是不清楚官府的公文內容。

衛弘對眾人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今大竹裡邑初建,自是產糧有限,可若是日後裡邑周圍的田畝都變成了良田,能夠畝產三石……甚至更多,你們有沒有想過?”

衛弘看著他們鴉雀無聲的回應,放慢了語氣解釋道:“每戶的百畝下田幾年後都成了上田,就依畝產三石計算,大竹裡邑一歲可得糧三萬石,取三成賦稅便是九千石,倉廩糧食當以三年積,所以裡邑倉廩內至少要能儲存兩萬七千石糧食……”

哪怕諸葛喬這樣的農家門外漢聽起來,都覺得衛弘的這番話是紙上談兵,於是提醒道:“衛將軍所言,恕我不能苟同,種地耕田可不是紙上數算,天時地利若有一樣不濟,一歲極有可能是顆粒無收!”

奚免深以為然,只當衛弘是大族出身,對農耕一事並不瞭解。

但衛弘卻非常堅持地說道:“我已經算的十分保守了,只以一歲一熟計算,若是一歲兩熟……”

諸葛喬也十分堅持自己的看法:“地力有限,若是耕種頻繁不加休整,恐會絕收!”

若是換做張毣在此,絕不像諸葛喬一樣對衛弘這般質疑。

除了對衛弘養成的堅信不疑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張毣曾在少府做過勸農工作,能夠明白衛弘的設想並不是天方夜譚。

反倒是諸葛喬覺得這段時間以來,自己從事後方糧草運送,開墾土地組織耕種,在農事上的瞭解要超過衛弘。

瞧著在這件事的爭端是無法用口頭止息的,衛弘說道:“我已經寫信給大司農孟光,借調數百熟悉農事的勸農吏前往南中各大里邑擔任嗇夫,除此之外,大筰冶鐵坊會優先打造一批新式農具,還會普及牛耕、水車等,足以使南中諸郡的畝產不遜於蜀郡……”

瞧著衛弘這副信誓旦旦的模樣,諸葛喬心中忽然變得沒底了起來。

他想起來了一件事,曾聽張毣說過,曲轅犁似乎就是衛弘獻給孟光的,前段時間朱提北部的農耕就讓諸葛喬看見了曲轅犁的神速與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