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九章 開設裡邑之制(第2/3頁)
章節報錯
張毣如釋重負,益州郡內本就是羌夷殊俗之地,能聽懂漢話的都是少數,就別說看懂和領會大漢朝廷的詔令了。
既然朝廷能夠外派一批宮府吏到南中來,讓張毣頭痛不已的人手不足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衛弘囑咐道:“遠思,除了大筰這裡以外,三個月內我還需要招募十萬人,你和諸葛喬各自負責五萬人……”
“十萬人……”張毣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實在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即便攤派到自己的身上只有五萬人,也是一筆極大的數字。
張毣覺得自己就算絞盡腦汁,想要在益州郡北部招募到五萬士卒,還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完成這件事,簡直是難比登天。
張毣搖了搖頭說道:“衛將軍,你可知道益州郡府治下有多少民戶?嗯,只有兩萬九千零三十二戶,攏共十一萬口人左右,就是我想要招募五萬青壯,也是有心無力啊。”
張毣所說是益州郡府前些日子恢復各縣後的統計戶口,其中並不包括流民、奴隸、潛藏在山野的羌夷部族等。
但哪怕是在人口充沛的蜀郡,想要短時間內招募五萬青壯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聽見張毣說起這話,衛弘就知道他想偏了,解釋道:“不是五萬青壯,是招募五萬百姓,不管是流民還是奴隸,只要願意加入效忠漢室,都可以將他們視為漢家軍戶!”
“漢家軍戶?”張毣有些不解,畢竟剛從衛弘口中聽到這件事。
衛弘給張毣解釋:“嗯,這種軍戶是小家庭制,家長是就是先前招兵所要求的適齡青壯。他們將會接受大漢官府組織的移民,屋宅田畝由漢軍租給他們,還會借給他們農具,目的只有一個,漢軍佔據的土地絕不能浪費掉。”
衛弘又將裡邑制度介紹給張毣。
為了使得大漢的政令能夠傳達在南中的鄉野之間,就得拋棄掉原先對鄉野裡邑放任自流的做法,開啟接受郡縣官府直轄管制的裡邑制度。
在裡邑制度中,設定里正總管一座裡邑的諸項事宜,此外還有負責裡邑百姓教化的鄉老、掌聽訟收稅等事的有秩、負責教習農事種植的嗇夫、負責鄉間巡查保衛的遊徼……以及一套與裡邑制度掛鉤館舍和郵驛設施。
這些都是由大漢官府直接任命的斗食小吏,先期從裡邑百戶中挑選有名望有想法的人擔任,後期再培養大漢旌旗下成長的有志青壯來接任。
自僰道石門關抵達永昌郡不韋城,將近兩千里路的距離。
裡邑制度即將依附著五尺道這條路線,依次溝通朱提、益州和永昌三郡,開墾周圍的田畝,持續擴建逼仄的五尺道,成為南疆地區接入漢室統治的大動脈。
裡邑制度解決的最關鍵問題是土地的所有權問題。
新莽一朝用血與淚的教訓告知後世,一味的復古改制只能是自掘墳墓!
在生產力極其有限的封建社會,盲目追求土地公有制只會遭受世家大族的反對,弱肉強食不僅適用於森林法則,更適用於人吃人的封建王朝統治下。
你可以去剝奪那些世家大族的田地,前提是你要比那些世家大族更強。
但如果你要是把世家大族的田地剝奪走了,還扔給了那些世家大族都瞧不上的黔首奴隸,這就無法忍受了。
在他們看來,天生萬物,各有其位。
天生貴胃的有能者居上位,坐擁良田美宅無數,這是應得的。
愚昧無知的黔首奴隸就應該匍匐在他們的腳底下,聽從他們的驅使,
你要硬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去看看說出這話的主人家最後的結局。
能說出“以秦公子扶蘇為君,以楚國上將軍項燕為臣”這樣的牛馬組合,這人應該繼續在田壟處繼續耕田一輩子,閒暇之餘就和那些庸耕者吹吹牛。
至於伐無道誅暴秦這樣的差事,還是交給六國貴族們來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