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開府治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韓非子》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
諸葛亮推崇前漢而貶斥後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前漢重視賢能之臣,也敢用賢能之臣。
前漢建立之初設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公都開府治事,同朝稱宰,三公里面又尤以丞相權重。
此時的大漢皇室,需要以三公為代表的臣權抗衡後黨外戚對皇權的侵蝕。
這種政治架構下,皇權並不強大,因此即便是昏庸闇弱的皇帝在位,大漢朝廷的執行照樣是有條不紊。
前漢採用這種政治架構,即便出現了漢惠帝、漢昭帝這些從不親政的皇帝,還有劉賀這樣的無道昏君,仍舊保持了數百年的興隆。
後漢廢棄這種政治架構,兩百年以來,都是後黨外戚、清流文臣、世家大族和閹黨的相互傾軋,紛亂不休,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終於是將漢家河山敗的四分五裂!
遍觀大漢四百年史書,諸葛亮深知,恢復前漢之制,對復興漢室而言究竟有多重要的意義!
先帝一意孤行,執意東征的教訓,大漢再也經歷不起另一次了。
想要復興漢室,勢必要將大漢這為數不多的權柄集於一位賢能之手,講求制衡的帝王心術,在這亂世之中,就是自尋死路。
嗶嘀閣
若新帝劉禪真有雄才大略,自己也不妨安心下來,做一位蕭何這樣的輔左之臣,這樣也挺不錯的。
而如何應對逆魏五路大軍齊伐蜀地,便是諸葛亮測試劉禪是否具有治國安邦的帝王能力。
但作為天子劉禪的老師,諸葛亮卻深知,自己的這位學生很難達到他的要求。
在他看來,曾經的阿斗聰慧卻頑劣,有進取之心卻沉醉於聲色犬馬。
世人皆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但諸葛亮滿懷期待,將這尊漢室江山的帝冠戴到劉禪的頭頂上,他的心效能否有所改變?
所以在這兩三個月的時間裡,他焦急的等待著,時間一點點從自己的眼前滑走,但劉禪的所作所為卻讓他更加失望。
竟貪圖一時舒服,將建興年號的第一場大朝議給耽擱下了。
好在這位弟子並不偏執,反而耳根子軟,能聽進去勸諫之言,在諸多大漢有識之臣的勸說下,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願意舉國託付給丞相諸葛亮。
只不過,單單憑藉先帝給予的開府之權遠遠不夠,還要當今陛下賜予相應的治事之權。
諸葛亮深諳君臣之間的尺度問題。
曹孟德遺留給後世最多的還是一個“漢賊”的名聲,但可別忘了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的是他,號召十八路諸侯勤王的也是他,甚至維繫大漢朝廷最後的體面,仍舊是這位亂臣賊子!
如今他與天子劉禪的關係,遠比曹孟德和漢獻帝複雜的多,既是父子,又是君臣。
若是不掌握好彼此之間關係的尺度,兩者之間達成一個穩定的平衡,身逢亂世,這大漢基業如何能夠保得住呢?
所以,劉禪遣百官來相府領職,在諸葛亮來看還不夠。
還需要新帝劉禪,徹底交出大漢朝廷的各項權柄,讓他可以效彷呂望、周公和霍光之事,憑藉益州之力出師關中,廓清大漢十三之亂,再續漢家國祚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