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提溫(第1/2頁)
章節報錯
臨邛南郊的冶鐵坊內,這是最近一段時間衛弘最常待著的地方。
冶煉鐵料的人手逐漸多了起來,呂豎扮演的角色,也從之前的親力親為漸漸過渡成為監管者。
他踱步在各座冶鐵高爐前,掃一眼爐內的火色,便知道冶煉鐵料的步驟有無漏缺。
無他,熟能生巧爾。
衛弘拿著一塊呂豎親自鑄造出來的“熟鐵”,端詳了好久,甚至還在手中掰扯了一陣,瞧著絲毫不變形的外體,衛弘非常篤定自己親眼見到的事實。
這哪裡是一塊熟鐵?分明就是一塊高碳鋼麼!
而且還是一塊質地不均勻,有很多雜質摻雜的的高碳鋼,需要經歷不斷的捶打,才能鑄造成質地合格的“熟鐵”。
當衛弘親眼見到冶煉流程,就知道為何所謂的“熟鐵”不是自己認知中的“純鐵”,而僅僅是一塊質地相當粗劣的高碳鋼了!
高爐中燒煉出來的“鐵水”,準確的說應該是一種半流體,會流進爐口前的塘內,而旁邊的工匠一邊撒進去經過曬篩的汙泥粉,一邊拿著棍子不停的攪拌,往返重複多次,形若“炒菜”。待鐵水稍稍冷卻成形,便有工匠持刀在塘內將其分割成塊,完全冷卻下來就成了衛弘手中拿著的“熟鐵”。
衛弘按照自己的知識量分析了一下。
首先是高爐內的溫度不夠,連熔點低一些的生鐵都只能融化成半流體,就別說熔點高出一大截的純鐵了!
其次,即在塘內的“炒鋼”流程,雖然降低了鐵水中的含碳量,但相較於鐵水半流體的特性,這點含碳量僅僅是能讓鐵水凝固成高碳鋼,其中雜質斑駁,需要進一步的鍛造去除雜質。
最後就是成本高,煉製一塘熟鐵的耗費是在不在少數,相較於僅僅得到幾塊半成品的“熟鐵”,實在是不值當。
歸根究底,還是爐溫的問題,若是能夠將生鐵燒連成完全液體的鐵水,再借用“炒鋼”的法子,大不了重複幾次,就能得到質地均勻的中碳鋼,甚至是低碳鋼。
至於純鐵,衛弘就沒想過,它對工業基礎的要求極高,當下這個時代冶煉出來的難度堪比登天。而且他對大漢如今的裨益,根本就沒辦法和鋼這種稀罕物件相提並論。
當然,完全液體的鐵水最重要的是,能夠直接利用模範澆注成型,大大減少了鍛造熟鐵的工序時間!
既然臨邛礦山在生鐵產量上達到了極限,不妨對生鐵質量精益求精,鑽研出直接冶煉成鋼的技術,實現整條產業鏈的技術變革。
衛弘這幾日待在冶鐵坊,就是在鑽研當前的大漢冶鐵裝置,想要進一步改進。
不過很顯然,前人的智慧不能小覷,如今冶鐵坊的冶鐵高爐,是仿照冶金治所的新式高爐打造,將原來的圓筒形外形改造成了橢圓形的高爐,並在扁的兩側接入鼓風裝置。
這樣的構造不僅能有利於風力的集中和輸送,還能擴容了高爐的腹部空間。
冶鐵坊的新式高爐就建造在南河兩岸,利用荊州風行的水排裝置激動機械輪軸打動鼓風囊,這已經徹底解決了高爐內風力供應氧氣的問題,還進一步提高了爐溫。
益州西北、荊州北部,這是天下數百年來的冶鐵中心,掌握了當世最為精尖的冶鐵技術。
大漢幾年前的疆土變橫跨荊、益兩州之地,鑄鐵匠工隨軍流動頻繁,這倒是無形中為蜀中掌握最先進的冶鐵技術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