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經濟危機的苗頭(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們只是最開始的一批,聽說還有六七千人的刑徒、隸臣妾名單已經送到了冶金治所,很快就會傳回相關公文,到時候便能恢復他們的自由身!
他們是大漢最底層,最低賤的礦奴,但好像有種難以想象的好日子,就擺在他們的面前。自己要做的,就是奮力地朝著目標奔跑,再伸伸手夠著這些罷了!
這種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很快就反應在礦山開採的勞動積極性上面。
最近幾天,每日礦山開採出來的鐵礦石,單日開採量都超過十萬斤,連破新高,令人駭然!
當衛弘拿到賬簿記錄的時候,饒是他這始作俑者,手也不禁顫抖了起來:“採石量增長的太快了……太快了!”
夜郎柯和蒲季跟在衛弘的身邊,夜郎柯不解的問道:“開採快一些不好嗎?以前沒日沒夜的幹,半個月的採石量都沒有現在一天高。”
衛弘搖了搖頭說道:“不好,很不好!要知道現在開採的都是富鐵石料,一萬斤的鐵礦石就能提煉出四千斤的生鐵,現在一天產鐵量就要達到四五萬斤,已經大大突破了之前我預估的月產六七十萬斤的生產效率。”
蒲季也點了點頭,在心中粗算了一遍:“按照現在的每日產鐵量,臨邛城的產鐵量將會輕易達到百萬斤以上”
夜郎柯和蒲季沒有市場運作的意識,對產能的提高仍舊持有片面樂觀的形態,但衛弘卻知道產能增長帶來的後果是什麼。
現在,他也將這個後果告知給他們:“臨邛礦山的產鐵量若是一味增長,冶金治所和少府又缺乏足夠的鐵匠和裝置去消化這批生鐵,那就會供過於求,鐵價將會遭到腰斬,甚至是十不足一!”
臨邛礦山能在衛弘手中實現跨越式的財富增長,實則是利用了兩漢以來鹽鐵專賣的高溢價,物以稀為貴,若是這生鐵產量超過了現有的工業消化能力,那他的價格毫無疑問會暴跌。
這無關於大漢境內仍舊缺少鐵料的現狀,整個天下對鐵料的需求仍就是一個巨大的缺口。
這種問題是數百年來,鐵交易中形成的生產鏈,出於維持自身的平衡而造就的機制。
打個比方來說,一條小河流常年水流穩定,定居在兩岸的百姓自然從中收益。
但若是有一日,河流源頭突然增加了十倍的水量,下游的河道還是那麼寬,結果會發生什麼?
洶湧澎湃的水流會越過河床,直接淹沒兩岸的民居,使之前的千里沃野變成汪洋澤國。
而如今大漢脆弱的鑄鐵工業基礎,便是這條河道狹窄的水流。
如今臨邛礦山的產鐵量高速增長,需要整個下游產業及時調配人力物力應對,而這也需要朝廷做出上層建築的變革去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
若臨邛礦山一味的追求產量增長,造成與下游產業的脫節,傾覆是整個大漢境內的經濟秩序。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大漢朝廷的經濟系統要是奔潰了,造成這場危機的罪魁禍首——臨邛礦山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這些便是,衛弘從這賬簿上的數字看出的危機!
“得停一停了,最起碼兩三年以內,得讓臨邛礦山的生鐵產量控制在每月一百萬斤以內。”
蒲季和夜郎柯雖然不理解衛弘思維的高度,但之前衛弘說的已經足夠清楚了,對此他們選擇照辦便是:“聽憑軍候吩咐。”
衛弘想了想,片刻之後給出了自己的對策:“調出一些採石的人手,各隊也要相應的裁撤多餘的人手,將這些人暫且安排到磚窯,泥灰窯和臨邛北部的田宅建設中去,但這些也只是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