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兩人在房間了相擁了一段時間,這才牽著手走出來。

張振興看到兩人這個樣子,心知這段就過去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

“老師,下午我帶你去中書省看看,和中書省的孟侍郎見見,然後再去京師大學,您上午終究只是在裡面逛了一下,沒有人和你詳細的進行解說,我帶著您去那邊好好了解一番。”劉賀很快便安排好了下午的行程。

“好,那我們現在就出發吧,閒在家裡也是無聊。”張振興此時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想到自己要從零開始創辦一所大學,張振興就很是激動。

……

一晃眼時間就過去兩個月,此時已經是大夏曆19年的四月底。

京師大學的教師選拔已經結束。

在張振興的主持下,京師大學沒有按照此前計劃的老師數量進行招募。

原本三十二個學院每個學院招募二十五個老師,現在縮減到十個老師。

至於原因,主要是現階段夏國適齡的學生太少,根據夏國戶部的統計資料,夏國境內現在十八歲到二十四歲的人有兩萬。

但其中大多數是新移民,這些人的文化素質普遍在初中以下。

兩萬多人裡,高中文化的只有兩千人不到,絕大多數是在新世界受的教育。

這些人裡,不少是不適合接受大學教育的。

今年夏國將舉行第一屆高考,考試內容大致是參考地球華國的考試成績,只是會多出來一些課目,總分則是六百五十分。

按照張振興主導制定的高考制度,現階段夏國能夠讀京師大學的人只能佔每年參加高考人數的十分之一,剩下的人要麼去工作,要麼去讀大專。

夏國現階段的目的,是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需要將基礎工業儘快的弄出來。

不管它有多落後,至少要搞出一整套的工業體系,儘快的擺脫對地球的依賴。

這些年夏國從白馬部、卡地亞王國、山海王國等國家弄來了大量的黃金,這些黃金大多數被運到地球上去賣,夏國內部留下的反而不多。

這種狀況是無法避免的,但不能永遠這麼持續下去。

要弄出基本的工業體系,那就需要那些受了兩年大學教育的人才們去夏國各個地方的企業,讓他們發揮出自己所學知識的作用,而不是去學校。

夏國現在連條鐵路都沒有,那必須得趕緊弄起來。

造船廠、虞部(負責勘探礦藏資源及管理國土資源)、都水監等等這些地方,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讓這些人待在學校裡是在浪費人才。

劉賀隨後也接受了張振興的建議,原本的京師大學老師數量縮減到三百二十人,幾個大專學校的老師也都控制在一百人以下。

這樣一來,工部、虞部等各部所屬的企業中增加了大量的“大學生”,劉賀甚至還新成立了太僕寺,專門負責鐵路的建造。

有了張振興等人以及那兩千多“大學生”的加入,夏國的發展又加快了一些。

……

大夏曆六月初,夏國的高考如此舉行。

考生們的數量不多,所有考生都集中在勝利城的國子監附屬第二中學內。

夏國各地的考生早已提前趕來,準備著決定他們今後命運的考試。

在這些人中,既有剛剛高中畢業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也有已經二十多歲的“老臘肉”。

劉定能的兒子劉應安就在其中。

劉應安是和劉新他們一起進新世界的,當時的他才六歲。

七年前,他初中畢業時,夏國只有寥寥幾個研究所招大學生,並且還都是些物理、醫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