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言四人就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這幾日因為這事情整個朝堂可以亂成一團的。

朱瞻基身體一天比一天差,萬一他走了,這個龐大的大明帝國怎麼辦?

朱高煦,朱高燧虎視眈眈,特別是朱高煦在軍中仍有不少的舊部,人在西域,對於朝中的一舉一動卻萬分關心,朱高燧心思深沉,誰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

新一代的王爺中,朱瞻埈年富力強,也有爭雄之能。

除了這些人之外,那雄踞海外的朱瞻墡才是他們最最擔心的人,這位王爺甚至不需要做什麼,只要振臂一呼,響應者必然無數。

因為從禮法的角度來說,他是洪熙皇帝的嫡子,當今太后的幼子,皇帝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實力強橫,能力更是出眾,而且只有他能夠壓下現在國內的其他藩王勢力,手下精兵強將如雲,文官中現在也有不少出自南海大學,海外聲勢更是滔天。

他才是最好的皇帝繼任者。

但是朱瞻基也得為自己的妃子和子嗣考慮,兄終弟及歷來不是什麼好的傳承方式,他的孩子尚幼。

今日朱瞻基這一番話,讓幾位大臣明白了皇帝下了最終的決定,他們來輔助自己的兒子,太子朱祁鎮登基,傳位昭書也擬好了。

“諸位,自今日起,在新帝親政之前,太后攝政,海王輔政。”

眾人詫異的詫異的看向了朱瞻基,朱瞻基給了太后張氏攝政之權,他將希望寄託在了自己的母親身上,四位大臣也知道皇帝心意已決,都沒有開口勸說。

宣佈完這個重要的決定,朱瞻基擺擺手對他們說:“諸位自皇爺爺當年便在朝堂之上,當繼續盡心竭力,為大明之昌盛保駕護航,大明江山永在,望諸君珍重。”

說著朱瞻基對幾人作揖,四人恭敬回禮。

“陛下珍重!萬歲,萬歲,萬萬歲!!”

四人暗自感嘆或許他們遇上了這歷史上最好的皇帝,理性不失率真,聰慧不掩赤誠,待臣以禮,待民以善,能徵大漠八千里,能坐廟堂論詩書,有手段,有仁心,有霸氣,壓得下天下諸多能臣藩王,撐得住力住海王西征揚大明國威。

偏偏如此之人不迷戀女色,無不良嗜好,說他貪戀權棧,卻又是兢兢業業盡心竭力之皇帝,聽得見臣子的勸誡,又有自己的主見,或許真的沒人比他更適合做這個大明皇帝了。

可惜天恩薄與朱瞻基,天恩薄與大明,僅僅給了他這幾年,正當年富力強之時,正當天下歸心之時,突發重疾。

再龐大的帝國在皇帝離世之時都免不了動盪。

等到大臣們退出去,朱瞻基對著張太后說:“母親,兒子不孝,不能陪伴母親身邊了,還得偏勞母親替我看顧著家業,我已讓人去了密信給瞻墡,命他速歸國內穩定朝堂穩定軍心,我封瞻墡為大明海陸總元帥,並統領朝綱,賜封亞皇,並與他說若祁鎮無德,他可取而代之。”

張太后一眼就明白了朱瞻基的目的,將朱瞻墡架的高高的,從地位權勢上來說他就是皇帝了,但是也基本絕了他的篡位之心。

朱瞻墡是朱瞻基的弟弟,是大明的藩王,若篡位便是不忠,但保不定如朱棣那般以靖難為名。

朱瞻基死後,朱瞻墡是輔政,真正的攝政權的人是張太后,是他的生母,若想篡位便是不孝。

都瞧的出來最後學的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若是篡位就是不義。

千般能耐,萬般本事,不忠不孝不義往頭頂上一壓,難啊。

朱瞻基吩咐完這些事情,玩朱祁鎮的位置一看,慘然笑道:“叔侄關係可真是難處啊,自高祖開國後似乎變繞不開了。”

朱瞻基最後虛弱的說也說不全了,躺在床上,手指輕輕動著,指著孫若微。

孫若微哭愁成了個淚人,但打半是為了兒子將來擔憂,她的眼神都落在兒子身上,甚至未察覺到朱瞻基的動作,待到張太后提醒才走到了朱瞻基的床榻之前。

朱瞻基用枯朽的手掌吃力的擦拭著孫若微的淚水。

他看著眼前哭成淚人的女人,思緒彷彿回來了應天府的那個夏天,女孩撐著油紙傘在高高的宮腔內走著,風輕雨柔,濺起的雨水沾溼了她嫩綠色的裙襬,十五六歲的女子如同新出芽的蓓蕾,不自覺的掛著淺淺的笑意。

不雍容,不華貴,盼著望著,踮起腳尖遠眺,當自己走過宮牆內的拐角,瞧著她站在遠處。

她歡欣雀躍,卻壓下的欣喜,只是嘴角溫柔的上翹著。

那雙晶瑩光亮的眼中似有愛意乘著那個夏天的風,化作林間輕快的小鹿,輕輕點著石塊,苔蘚,淺淺的水坑,躍向了自己,撲進懷中深深的相擁。

“或許我該如瞻墡一般,少些束縛,雖多挨些罵,至少活得痛快一些。”

恍惚間,朱瞻基發現自己最可惜的卻是這輩子活得不夠痛快。

人最大的幸運本就與權勢、財富、名利無關,更不是深陷其中誤以為是真我的慾望,而是隨春風夏荷一起高歌,與秋粟冬雪低聲細語,暢快盡興的愛這個世界,也被這個世界好好地愛著。

那個夏天的風吹走了。

那個夏天的雨也停了。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