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男人的話(第2/3頁)
章節報錯
人的底氣來源於對事物全貌的詳盡掌握。
人人都知朱高燧是漢王爺一派的,鐵打的二爺黨。
但是自己這個三叔,說他是牆頭草那屬實是對牆頭草的讚美了,他基本上就是騎在牆頭上,隨時觀測風向,風還沒來,他就已經先動了。
他一開始自然是和朱高煦眉來眼去,但是絕不堅定的站在朱高煦一邊,只是傾向性比較強。
後來漸漸的他了解到朱高煦這邊顯然是越來越不行,就馬上調轉槍頭,他知道自己身份敏感,直接去找朱高熾或者朱瞻基,可能還要被人猜忌,思來想去,朱瞻墡似乎還是那個最好的緩衝地帶,便將自己說掌握的資訊一股腦的發給了朱瞻墡。
撇清關係肯定是撇不清,但是朱瞻墡這人他是知道的,自己幫上忙了,朱瞻墡絕對會給他說話,不會激化他和朱高熾的矛盾,而且他本身和朱瞻墡雖然關係說不上多好,但是沒矛盾啊,朱瞻墡絕不會故意針對他。
于謙看著朱高燧的信件,看完之後恍然大悟,趙王爺對於漢王這邊的情況掌握的非常詳盡,裡面最重要的資訊莫過於一點,漢王的部下將領們不想打了。
漢王手底下最重要的幾位將領,基本上家人都在京城,因為偽詔的事情,事發突然,也做不到將他們全部帶出來,所以心裡都有顧忌。
一開始本著跟漢王爺幹,漢王爺要是繼承大統,幾人也能封侯拜爵,封妻廕子,但是隨著時間拖著,大家的信心就不足了。
人心不齊,這是打仗的大忌。
漢王爺帶兵打仗的人,自然知道人心不齊的後果,自己兵力上差距本就懸殊,人心再一散根本就沒機會贏。
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王爺,沒錢了。
當然這個沒錢不是說漢王爺自己沒錢了,是兩藩司的賬上沒錢了。
浙江,福建兩地稅收頗豐,特別是浙江,稅收只在兩京和廣東藩司之下,天下富庶之地半江南,在廣東藩司崛起之前浙江和應天就是最富的地方。
但是因為漢王爺花錢大手大腳沒有節制,時不時的還巧立名目往自家賬上拿,跟著他的將領們自然也是賺的盆滿缽滿,但是真的要用錢的時候,特別是現在這種大量超支的時候,財政賬上就明顯不夠了。
漢王爺家還有錢嗎?自然是有,還非常多,但是漢王爺更重個人利益,拿進來的錢讓他再拿出來,這怎麼可能呢?
人不齊,錢不夠,輿論上自己的聖旨還已經被認定是假的了,真的假的他自己心裡沒數嗎?
當初陳贇湊上來說給他這份聖旨,幫他在京城做內應,他能看不明白其中有問題嗎?只是皇位有機會他怎麼會不想要爭一下,學自己的父親也不是不可。
諸事對他都不利的情況下,他也不想打了,勝算太小了,但是事情鬧成這樣必須要一個合理的過度,他還得保下自己的榮華富貴,保下自己的軍權威勢,不然他明白自己肯定會被清算,朱高熾不清算他,朱瞻基也會。
畢竟觀大明這些年,叔叔和侄子內鬥都快成傳統專案了。
于謙看完了信件問:“殿下既然早知漢王爺有投降之意,為何不早談。”
“人要下樓你得給他臺階,二叔從來也是蹬鼻子上臉的人,我若急著和他和談,他一定提出些非分的要求,比如之前說讓我當皇帝這種事情,給他臺階,但是不能給的太早,不然他不一定下樓。”
“就算漢王爺不下臺階,朝廷也不怕他。”于謙自覺朝廷的實力強橫。
朱瞻墡搖頭嘆氣:“唉,你和朝堂上的人一樣,事事弄的過於激進了,若是二叔死在父親手上,雖非父皇親自下令斬殺,但是兩軍一旦交戰,大明將士人人慾取漢王首級領功,真殺了二叔,以後史書如何寫我父皇,父皇如此重視名聲之人,史書這一筆殺兄弟的記載,是你于謙幫他擔著,但是內閣的人能擔著。”
“但是漢王爺是切切實實造反了。”
“造反?漢王爺哪裡造反了?”
“啊?”于謙被朱瞻墡的話弄的一頭霧水。
朱瞻墡一臉輕鬆的說:“哪有造反的王爺稱自己為本王的,漢王爺在言語行為上可都沒僭越,只是被陳贇這混蛋矇騙了,拿著偽詔要一個說法而已,現在陳贇的事情水落石出了,漢王爺也就沒事了,雙方也沒打起來不是。”
于謙恍然大悟,朱高煦從一開始舉兵用的就是那道聖旨的名義,這邊朱高熾都登基了,他也一直沒其他的動靜,真的造反的話他也自己搞個登基才對啊。
漢王爺這就是典型的中年男人,先試一試,能行就繼續,不能行今天狀態不好混過去就睡覺了。
他要真的自己登基稱帝,那兩邊不打也得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