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扭虧(第2/2頁)
章節報錯
首先,就是縮小生產規模,把老舊的,不掙錢的高耗能裝置都賣掉,把功能相近的生產車間都合併。
“咱們經營大型工廠沒經驗,咱就合併同類項,只留下可以掙錢的好裝置,變大工廠為小工廠。經營小工廠,就沒那麼難了,咱們還是可以玩好的。”趙世豪就說,“這麼著,騰出來的,咱們用不上的工房,還能往外出租,給咱們掙點租金。”
可這樣算下來,原來的三千員工,恐怕連一千都用不上。
“那兩千工人怎麼辦呢?”老程就問。
“給個生活費,養著唄。”趙世豪回答說,“咱們也可以聯絡勞務輸出部門,誰缺工人,就從咱們這裡借出去給人家,讓用人單位給他們發工資,交保險,替咱們養著他們。用不上的,願意在廠裡待著就待著,不嫌工資低就行。嫌工資低,他們主動辭職,咱就管不著了。”
“你這不坑工人嗎?”老程就不高興了。
“慈不掌兵!”趙世豪語重心長地勸他說,“不這麼幹,這些閒人會直接把咱們給拖垮!咱們垮了,連剩下的工人也沒飯吃!咱們現在不養他們,有一天咱們發展起來,立穩了腳跟,有錢了,再進新裝置,擴大再生產,他們還有回來的機會。要不這麼幹,不光他們完了,大家就都完了!”
老程想想,也沒有其他好辦法,只好聽趙世豪的。
然後,趙世豪就繼續說下去。
留下來的工人,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幹不幹活都給工資了,得實行無保底計件,幹一樣活,給一樣活的工錢,不幹沒有錢。
這樣,把一臺泵的加工費用和材料成本全部分攤開,算上工人計件工資,就是一臺泵的總成本,然後在這個總成本基礎上,再加上一個適當的上浮利潤,就是銷售價格,容易計算實際贏利。計算下來,沒有贏利的產品,就可以直接不接,避免了虧損。
另外,就是成立銷售團隊和管理團隊了。這些人的工資,也要和利潤掛鉤,沒有利潤或者給工廠造成損失,都得承擔相應損失。
趙世豪還真是動腦筋了,他也的確聰明,好多管理辦法,竟然可以無師自通。競爭上崗,質量繫結,銷售提成,好多的現代管理方法,他都給用上了。
原來的生產規模,讓他給縮小了三分之二,管理、技術人員,留下了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人員,都讓他給趕到待崗大隊裡去了。
他聯絡了崗位輸出公司,每天都有其他單位的人過來,挑選他這些待業人員去幹活。這些單位也願意用這些人,比招聘正式工省事多了,不用了隨時可以退回來,省了好多的麻煩。
原來的生產車間,只利用了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車間都往外出租收取租金,連廢舊工房都往外租,給錢就幹。加上賣陳舊裝置和廢鐵的收入,半年以後正式生產,第一個月竟然就徹底扭虧為盈。
稀裡糊塗就弄來這麼大一個工廠,第一個月還掙錢了,把老程給樂的,嘴都合不上了。這個趙世豪,還真就脫胎換骨,成了人才了。
可趙世豪心裡知道,他這是治標不治本。
生產規模減小這麼多,好多產品上的配件,已經不能自己製造了。訂單多了,自己幹不過來,還得從外面買來配件組裝。
這樣幹下去,質量沒有保證,客戶會一天天減少,最終還是個死局。
其實,他就沒打算就這麼長期幹下去,更沒打算讓真空泵廠重新好起來,讓老程成為什麼優秀企業家。他只要幹到西蒙公司受不了,主動來找他的那一天,也就可以了。
原本,西蒙公司的計劃是,等著真空泵廠撐不下去,再由他們接手過來。那時候是中方求著他們來幫助真空泵廠,主次關係就倒轉過來,他們就主動了。
到那個時候,中方有求於他們,他們可以趁機要挾,不用談什麼合資,直接談收購,還可以用最低廉的價格買過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其實,過去的歷史,就是這麼發展的。
可他們也沒有想到,周大林的蝴蝶效應,直接就影響到了他們。如今,半路殺出老程這個程咬金來,把他們的如意算盤,給徹底打亂了。
沒法收購真空泵廠,他們就得買地自己建工廠,那費用可就大了。
不建工廠,自己的產品哪裡來?只能從國外的公司進過來,這稅那稅的一算,這一個泵得賣多少錢啊?人家買真空泵廠一個泵,花五千塊錢,買你一個泵,得花五萬,人家吃飽了撐得的,要買你的泵?質量好,差價這麼大也不行啊?
沒有價格優勢不說,你國外生產的產品,執行的是國外標準,從電器到機械,沒有一樣可以和國內標準對接,人家買了去,怎麼用啊?
沒了收購真空泵廠的機會,原本打算在臨水建生產基地的西蒙公司,現在成了建代辦處了,這落差也太大了。
這一下,坐蠟的倒成西蒙公司了。
04年的年底,財務結算之後,老程的真空泵廠,實現淨利潤三百多萬,比搞客運公司掙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