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林要是連程曉都哄不了,那就不叫周大忽悠了。

他就問程曉:“哎,你知道咱們現在說的這個普通話,發源於哪裡嗎?”

程曉讓他給問糊塗了。這兒說著他和於曉萱呢,怎麼繞到普通話上面去了,這也隔的忒遠了吧?

“不要避重就輕,偷換概念,顧左右而言他。”程曉就警告他,“這和剛才咱們說的事兒,有關係嗎?”

給他當三年媳婦兒,程曉也變碎嘴子了。

“當然有關係了。”周大林就解釋說,“你明白了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的起源,就明白我為什麼要和於曉萱挨那麼近了。”

程曉就更迷糊。

“好,你說說。”她就說,“我倒要看看,這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事兒,你怎麼給我忽悠到一塊兒去?”

周大林就一本正經說:“其實吧,咱們現在說的這個普通話,已經不是咱們老祖先說的語言了。五代十國時期,五胡亂華,闖進中原,中原老百姓啊,就都逃難到南方去了。他們在閩南、廣東一代定居下來,躲避北方少數民族的屠戮。所以呀,現在的閩南話和廣東話,倒更接近於咱們老祖先說的話。”

這個程曉還真不知道。可是,這個跟於曉萱也半毛錢關係沒有啊?

“你別急呀,聽我跟你慢慢解釋。”周大林就說,“可是,為什麼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和閩南話、廣東話又差別那麼大,而南方人說話,咱們反而聽不懂了呢?”

程曉已經快讓他給繞迷糊了,順口問:“為什麼?”

周大林就頗為得意地說:“因為呀,五胡亂華的時候,咱們北方被遊牧民族給佔領了。也就是說,咱們北方多是胡人建立的國家。

可他們畢竟比漢人人口少的多,他們建立的國家裡,大部分百姓還是漢人。時候長了,實現了民族大融合,咱們的語言,也是各民族混合以後,慢慢逐漸形成的。

咱們現在說的,普通話的發音,大多來源於北方遊牧民族。用他們的發音方式,說出來咱們的漢話。當然了,這漢話裡面,也有一部分是胡語。

現在的漢語普通話,只有四個音節。而南方古漢語發音,卻分聲韻母,據說有十二個韻聲呢,非常複雜。所以,過去推廣普通話之前,南方人說話咱們聽不懂,咱們說話他們也聽不懂。”

說到這裡,他就問程曉:“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程曉就搖搖頭,老實說:“不知道。”

周大林就繼續解釋說:“漢人是農耕民族呀,處的環境也好,沒有風沙,土地肥沃。你想像一下,大家都拿著鋤頭在田地裡種糧食,沒有多少噪音,大環境安靜,大家相互之間說話,是不是更容易聽得清?

在這種環境下,大家只要小聲說話,對方就能聽得見。所以,可以使用更多的聲母和韻母,這些聲母和韻母,只要多少有點區別,對方就能分辨出來。這樣,就可以表達更多的意思和情感。所以呢,閩南話和廣東話,聲調就更加複雜,表達的東西就更多。

遊牧民族的先祖所處的環境呢,就不一樣了。他們當年住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大西北啊,大漠荒原,朔風獵獵。你想想,這樣的環境,人隔得遠了,相互之間說話能聽的見嗎?就是隔著近了,說話也得大聲吼啊。

這樣的環境裡,你把廣東話或者閩南話拿過來,鳥叫一般,轉個腔就是一個意思,對面能聽懂你說什麼嗎?還沒等聽清你上一句是什麼,你下一句都說完了,這還怎麼溝通啊?

再說,遊牧民族都是騎馬啊,騎在馬上說話,距離隔得遠,太多的韻聲也不容易分辨。

所以,胡人的語言,就得講究言簡意賅,相連的兩個發音之間,必須有很大區別,而且音節越簡單越好,這樣才方便互相之間交流是不是?

等五胡亂華的時候,中原人進行了一次大遷徙,都遷徙到嶺南去了。而胡人的勢力沒有過嶺南,所以,那邊的語言,就是直接由咱們漢唐時代的語言演化來的,那才是咱們漢人老祖先的正宗發音。

咱們北方呢,隨著胡人進入,建立政權,實現了民族大融合,咱們的發音和語言,實際已經不是正宗的漢唐音了。所以啊,人家說漢唐之後無中華,也有一定道理。但從民族大融合的角度來說,南北這些民族,都中華民族。漢唐之後,才真正是我中華民族的大發展。”

程曉都快讓他給講睡著了,不耐煩說:“哎喲,我就問你個為啥和於曉萱挨那麼近,你連民族大融合都給搬出來了。不是,你到底要說什麼呀?我都讓你給繞糊塗啦!”

周大林就笑。心說你糊塗了就對了,要不然倒了醋缸,我今天就得倒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