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周大林這麼說,周琦想了想,就點點頭,沒再說話。

周大林就進一步解釋說:“就算咱們用車送的服務,也只能在這個五里範圍之內。否則,成本也會大大增加。唯一打破這個瓶頸的辦法,就是在其他地方再設立分部。但這個管理成本和因為地方太多,管控失誤造成的損失,也會增加,得不償失。而且,咱們生意好了,就會有其他人效仿,和咱們競爭。遠了咱們不方便,很難站住腳。”

說到這裡,他頓一下以後才說:“將來咱們轉為線上了,你想一下,按照我跟你說的操作方式,所有騎手都可以採用加盟的辦法,線下加盟人員會遍佈這個城市。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咱們現在的線下服務,還有生存的餘地嗎?”

周琦恍然大悟,思考著說:“也就是說,誰先佔領線上的生意,誰就會是最後活下來的那一個!”

周大林就點點頭說:“不錯,我沒看錯你,聯想能力不俗。”就問,“你現在知道,我要你做的事情,有多麼重要了?”

“知道了!”周琦鄭重地說,“我會盡最大努力,不會讓老大你失望!”

接下來的日子裡,周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網路資訊的學習上。

他聯絡到了省立大學的網路工程系,周大林給他交了學費,每天有時間就過去聽課,又買一堆有關網際網路和程式設計的書籍自學。

自己消化差不多了,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在周大林家的客廳裡,用那塊寫字板當黑板,給大家講解他理解的,關於網際網路的知識和運作模式。

有了更多知識的積澱,慢慢的,他自己也變的穩重起來,程曉和劉璐也就不討厭他了,把他當做了他們這個團隊的一員。

要成大事,團隊的人數還是太少了。可這事心急不得。國內離著真正成熟的手機網際網路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周大林也就還有大把的時間來擴充和完善自己的團隊。

有心去找找過去的同學同事,把他們給忽悠過來。可思來想去,他前世除了程曉,竟然沒有一個可以靠得住的朋友。

過去的同學好友,私企時候的同事,年輕時候好多都是鐵哥們兒。可他和他們共同經歷了大半生,人到中年的時候,一個個表現的,讓他大為失望。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啊。中年以後,大家表現出來的自私,已經讓他寒心了。雖然表面上仍舊你好我好大家好,說著老鐵之間的話,心裡卻早有了其他想法。

話說回來,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還是從周琦這樣的年輕人裡培養吧。就像養花種草一般,先嚴格挑選好的幼苗,從一開始就正確引導,施肥澆灌,不讓他們有長歪了的機會。

反正他還有時間。

時間,就在忙碌中不知不覺流逝。

一個事業,或者說一個公司,處在上升期的時候,總會是忙碌的。不斷增多的業務量,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總會讓所有員工應接不暇。

快腿現在,就處在這樣的上升期。

等所有問題都發生一遍,大家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制定了應對各種問題的機制,團隊逐漸成熟起來,就迎來了穩定期。

穩定期過後,就是瓶頸期了。

問題減少了,從管理團隊到普通員工,開始疏忽大意,高管們自信心開始膨脹,變得驕傲而目中無人。

出一個問題無所謂,丟一個客戶也無所謂,積少成多,出了問題互相推諉,丟了客戶不設法去挽回。更大的問題,是客戶資源消耗殆盡,再無法拓展新的領域,事業越做越小,就會迎來瓶頸期。

處於瓶頸期的公司,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不做,要麼拓展新的領域,突破瓶頸。

能夠突破瓶頸期的公司,鳳毛麟角。富不過三代的另一個意思,不是說第三代不行了,而是說第三代恰好遭遇瓶頸期,見識不足,沒有能力突破瓶頸,一味只求保住家業,最終還是保不住。

最好的做法,其實不是突破瓶頸,而是不驕不躁,把平穩期儘量去延長。

平穩期持續的時間越長,獲得的利潤就會越大。

平穩期過了,知道適時放手,才是正道。

而第三代們,往往做不到放手這一步,最終把全部家業賠了進去。

所以,有見識的富豪,會把子女弄到先進國家裡去學習,長見識。為的,就是在瓶頸期來臨的時候,他們有了超越國內同行的見識和學識,知道如何去突破瓶頸,或者及時放手,轉入其他行業。

周大林在快腿處於上升期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看到穩定期和瓶頸期,在構思拓展更大的領域了。

重生者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預知未來。只要他有足夠的資金去拓展未來,快腿的未來,就不可限量。

他的理想,與做事業無關。可他也是個普通人,也有做事業的雄心和虛榮。

為了一個程曉,他等於是在不知不覺間,給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根繩索。繩索的另一端,連線著一個叫雄心和虛榮的東西。

然後,他就拉著這個東西,上路了。

九九年的冬天,很快就來了。

大學路兩旁的喬木,已經落沒了葉子,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沒有落雪,處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蕭瑟的樣子。

環境治理,已經喊的震天響了,只是落到實處的少之又少。因為整個省城的樣貌,除了多出許多高樓,其他並沒有看出變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