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春同行六十年

第一百一十五章

英雄輩出(一)

一九九七年是車宏軒永遠記得住的一年,這一年北京的幾項工程陸續簽約,使他的企業得以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七月份,北京李總帶隊來參觀考察,回去後立即簽約。按照合同規定,車宏軒給安裝一棟別墅。安裝後,另外幾家到工地參觀,都對產品比較滿意,促使其他專案也很快簽約。

由於一下上來這麼多平開窗產量,車宏軒不得不親自到李達元那裡落實供貨。李達元表現得非常義氣,告訴車宏軒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定確保工程需要。

連同本地工程,車宏軒每年產值都在一千萬至兩千萬之間。由於人手配備整齊,他並沒有感覺特別累。

七月末,劉斌跟車宏軒打招呼,跟單位辦了兩不找,出去下海經商。

這時候劉斌三十四歲,他一九八四年建築大學畢業,分配到鋁窗公司,在職讀的研究生,並且在一九八八年拿到了註冊建築師。

認識人都知道,劉斌不僅才華橫溢,還長得一表人才,將近一米八十的大個,一百八十多斤的體重,挺著軍人般的胸脯,面部白皙,戴副金邊淺茶色近視鏡,鏡片後邊是一雙雙眼皮的大眼睛,忽閃忽閃動人,總是挎著一個單肩棕色真皮休閒包這一切,都透出一股強烈的風華正茂氣息和中年科技工作者的美好形象。

劉斌具有天賦的講演表達能力,講話從容不迫,從不間斷,不過,這就難免出口不慎,對後果考慮不周,甚至有人說他“撒謊不眨眼,順嘴胡咧咧”。多年的商場打拼,使得他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望卻巫山不是雲”之感,不願久居人下,“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匣內待時飛”,錐處囊中,圖謀外露,這使得他很難被駕馭,沒人管得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商品經濟大潮席捲中國,盪滌著封閉落後的陳腐陋習,這也難免衝擊了知識分子扎堆的設計院。劉斌有個同學在那裡當領導,鼓勵劉斌自己開個設計院。劉斌當然不甘寂寞,先是跟著別人揹著單位小打小鬧

地搞點業餘設計,弄點灰色收入,後來,一九九二年下海經商成為潮流,頭腦靈活的他便毅然決定下海創業當老闆。

一九九七年七月份,劉斌疏通關係,跟單位辦了個“兩不找”(留職停薪),自己挑大樑成立個設計所。靠著設計院同學的支援,同行們的疏通,還有自己的老關係,生意不錯。那時候竟然出現奇怪現象,設計院忙的不亦樂乎,他這裡倒也是忙得不可開交,究其原因是建築業大發展所致。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沒想到好景不長,他給一個開發商搞設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等到全盤設計搞完的時候,開發商一夜間倒閉了,鉅額設計費要不回來,幾經折騰,頂給他一棟三千平米、剛起骨架的寫字樓。他欠下鉅額外債,多次接到法院的“傳票”,手裡那點錢除了還賬還要打對官司,轉眼間便一貧如洗,好歹死裡逃生,關了設計所,回到車宏軒這裡,講好年薪十萬外加提成百分之五。

憑藉雄厚的知識底蘊,天賦的公關能力,還有老闆的信任和支援,劉斌從一九九七年後幾給車宏軒在黑龍江省和山東省簽了幾項小工程,雖然不算什麼,可有毛就不算禿啊。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來到兩千年。劉斌遇貴人相助,突然把古城市保險公司的辦公樓拿到手。這件事簡直就是個迷,沒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大道行,人不知鬼不覺的一出手就簽了將近六百萬工程。這在當時是比較大的工程,確實令人折服。

古城市在省內原本是個小城市,後來因為有鐵礦,有煤礦,又盛產水泥,這些年飛速發展,一哄而起,竟然達到百萬以上人口。城區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老城區在西部平原,新城區在東部從平原一直延伸到山區幾十公里。在山區的那部分“城區”,多數都是礦產企業,分佈零散。新城區就是古城市開發區。太子河彎彎曲曲從東面穿過新城區,向北穿過老城區。東南是龍崗山脈和千山山脈交匯處,峰巒疊嶂,向西南和東北逶迤千里,南到黃、渤海交匯處,北到黑龍江省的完達山脈,形成長白山系;向東一直綿亙到鴨綠江;向西向北都是平原。向西一百多公里就是渤海灣深水港口,業內叫“不凍港”。太子河西部到老城區間原來有大面積的撂荒低窪地,東西十幾公里,南北二十幾公里,那是太子河河水氾濫的產物。現在中間建成人工湖,引來太子河水。人工湖兩岸大面積搞開發,以商住為主,和老城區連在一起。

劉斌籤的保險公司工程,就在古城市開發區人工湖南岸。

事情是這樣的,兩千年春節前,劉斌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得知古城市保險公司有個辦公樓。告訴他這件事的那位同學姓張,說其妹妹叫張麗萍,在那裡工作。劉斌哪裡會放得下這種好事,第二天穿著西服打著領帶,背起挎包去古城市找張麗萍。

張麗萍今年二十六歲,三年前畢業於財經學院,現任古城市鐵西區保險分公司經理。

劉斌沒想到她小小年紀幹得這麼硬實,有點超乎尋常。儘管如此,他還是覺得沒什麼希望,這樣一個小小的資歷,還不具備辦那種大事的條件。

快到上午十點的時候,劉斌被允許“覲見”。

張麗萍辦公室寬大,足有一百多平米。落地窗照進滿屋陽光,窗前高矮不等的花草樹木沐浴在陽光裡;擺放整齊的一圈真皮沙發和玻璃茶几,乾乾淨淨;一個鑲著黑色不鏽鋼框的魚缸裡,假山、水草間冒出氣泡,幾隻巴掌大的銀燕、墨燕優哉遊哉。

張麗萍坐在寬大實木老闆臺後邊,兩手抱在胸前,輕輕地轉動著座椅,那神態,活像魚缸裡的燕魚。她看著走進來的劉斌,動作規範地伸手請他坐在老闆臺前的摺疊椅上。

劉斌面帶那種推銷時規範的微笑,點頭哈腰,掏出名片雙手謙恭地遞上,順便下意識地看看這位成功小妹。

張麗萍體態豐腴,將近一米七十的大個;短髮齊耳,圓臉上白裡透紅,一雙大眼睛黑白分明但冷颼颼拒人千里之外;兩個顴骨稍凸並且離得稍遠,顯然有點老相;穿一件制服襯衫,扎一條黑色短領帶,凸起的胸脯上掛個工作牌,坐在那裡一臉嚴肅——這並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在一把手這個崗位上客觀上形成的。

劉斌看完感覺她是位既年輕又貌美的時尚女人,絕不是一般戰士。不過,這麼大的辦公室,這麼大的老闆臺,這麼大的高背靠椅,這麼年輕的一張面孔,坐在那裡好像並不和諧,而是一個奇怪現象,要麼就是小姑娘能力過人,要麼就是有非同一般的靠山。

劉斌打過招呼,提起同學的關係,藉機按慣例介紹著企業的業績和宣講自己的輝煌歷史。

張麗萍接過名片看都沒看就放在辦公桌上,擺擺手制止在那裡胡說八道的劉斌:“我不相信你們這些跑業務人的歌功頌德,沒我哥我不會管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