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得道多助 (四)(第1/3頁)
章節報錯
與春同行六十年
第一百一十三章
得道多助(四)
於洋找了一家湘菜館,點了幾道蒸菜,準備請大家喝酒。
藉著菜還沒上來的時候,於洋便對大家說:“北京有三個專案正在談:第一個是鋁窗公司唐主任給的資訊,在東城區左安門附近,建築面積四萬多平米,還有部分玻璃屋頂,估計有四百多萬,今年招標明年施工。”
劉斌不客氣地問:“關鍵是關係處的怎麼樣,北京工地多了去了,哪個都可以談,成不成有沒有把握?”
車宏軒聽出這話有點不禮貌,輕輕擺擺手說:“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別的地方,談專案都會有風險。”
劉斌仍然不客氣地說:“哪些可以談哪些不能談要有個基本判斷,不能像天女散花那樣滿天飛,既花不起精力也投不起錢。”
於洋想想,知道劉斌是搞銷售的老前輩,成績斐然,不好反駁,便解釋說:“這是兩年前我在特區的時候唐主任在北京開展銷會上接到的關係,唐主任去特區的時候把關係交給我了。由於甲方遲遲沒有開工,所以我一直跟到現在。關係處的還可以。甲方老闆姓李,六八屆畢業生,曾經下鄉到黑龍江,為人非常實在。”
劉斌笑了說:“再堅持兩年就跨世紀了。”
於洋仍然陪著笑臉說:“沒辦法,也不能因為時間長了就扔下。只要能有結果,哪怕是兩千年以後我也要堅持。劉哥這是咄咄逼人啊,我要是搞不出點成績怕是不好在圈子裡混啊!”
“不是那麼回事,我也希望你早出成績、少走彎路!”劉斌擺擺手解釋說。
金偉歪頭想想說:“還是於洋老弟做得對,必須堅持下去,決不能半途而廢!在籤合同之前誰知道哪個應該談哪個不應該談?”
車宏軒也符合一句:“貴在堅持,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於洋顯然不願意再談論這方面事,介紹說:“他剛在香港一片新小區買了房子。非常巧,窗子是我們特區鋁型材廠生產的50系列平開窗。這個產品最先是從東南亞引進來的,我們鋁型材廠開模生產鋁型材,又上了一條加工門窗生產線,給外商加工成品窗,不負責安裝玻璃。目前看內地還沒有這種產品,水密性、氣密性和強度都滿足歐標,且氧化膜超過20個紐,抗海風腐蝕性強。裝中空玻璃,使用歐洲五金件,非常先進,造價也高。我曾經陪李總去過特區鋁材廠,他對特區鋁材廠的印象非常好,確定就用這個窗子,招標帶有這個前提。”
金偉說:“這對我們非常有利啊!”
劉斌警覺地問:“到時候拿不到貨怎麼辦?”
於洋說:“我在特區工作的時候曾經跟鋁材廠主管銷售的副經理辦過事,今年我又跟他透過電話。他說問題不大,加工規模擴大了,出口任務反而在減少,在國內推銷勢在必行。”
因為李達元在那裡做老闆,車宏軒當然胸有成竹,他笑了說:“訂貨不會有問題,我可以保證。”
金偉和劉斌都聽明白了,他們知道車宏軒和李達元關係不一般,自然無可非議。
於洋說:“50平開窗技術檔案我已經拿到了,投標時讓設計員按照這個節點出圖。”
車宏軒說:“明天給我影印一份。”
於洋說:“我有影印件,把原件帶給楊師傅。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個工程在西八里莊,第三個工程在北窪路,都準備使用這個50平開窗。我知道,如果沒有這個技術優勢我們可能拿不到這兩項工程。”
車宏軒沉默一下問:“如果我們有了這份技術檔案,是不是可以在鋁材廠開模自己生產鋁型材,進而自己加工?”
劉斌擺擺手說:“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車宏軒說:“有什麼不簡單的?我們市的鋁材廠有模具生產車間,我去看過,老闆告訴我斷面在二百之內的模具都能幹。具體政策是當鋁型材產量超過五噸時,免開模費。”
劉斌笑了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搞過設計,這方面我比你清楚。一種平開窗怎麼也需要十幾種鋁型材,每套模具上萬,並且不可能一套模具只做一個。一般新模具最多也只能生產十幾噸,然後就需要修模。換模具需要預熱,需要有輔助時間,誰家都會計算成本。還有附件和膠條,這些都需要進口配套,就是你有錢也不一定能找到賣家。所以呀我們還是用現成的,質量有把握,進度有保證,有那個精力多籤幾份合同比什麼都強。”
車宏軒說:“不不,你說的沒有道理。假如這兩個合同簽訂了,我們只能從特區訂貨。而另外再籤合同我們爭取自己開模生產,這樣才有可能把工程成本降下來,才能更有競爭力。”
於洋說:“我贊成,這樣做有利於大面積推廣。”
車宏軒進一步解釋說:“這些模具使用權是我們的,沒有我們允許鋁材廠不能給任何別人加工,這對於我們佔領市場非常有利。還有,我透過銀行的關係,與鋁材廠關係很好,操作起來會很方便。”
劉斌說:“別扯得太遠了,看看情況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