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殿內,皇后端坐於御座之上,下面坐著的是掌握大明王朝命運的幾位文臣武將。

此刻場景不同於在太和殿內接見群臣,張太后已經讓人撤去屏風。

手裡拿著內閣遞上來的奏本,張太后的表現沒有韓爌料想的那般驚慌失措,只是仔細的研讀了幾遍奏本上的內容。

半晌之後,皇后抬起頭,看了看殿內諸臣。

「好似建奴和蒙古都喜歡冬春交替時候來犯,」張太后語氣舒緩,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

「冬天萬物凋零,而春日寒意料峭,蒙古牛馬缺膘,草木皆敗,為了繁衍生息,維持人口,南下搶掠,乃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須做的,」韓爌作為首輔,站出來回覆了太后的問題。

「為何建州能這麼短的時間內拿下大同?」張太后眨了眨眼睛,俏麗的臉上露出些許疑惑,仍然是看向韓爌。

當初韓爌擔任山陝總督,張嫣是知道的。

「回殿下的話,大同府當初被蒙古人毀去,一年時間來不及從新修築,此次建州來勢洶洶,守城軍卒也無準備,根本無法抵抗......」

韓爌言罷,拱手繼續道:「殿下,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建州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向雁門關方向施壓,萬一雁門關被破,那麼太原城危在旦夕!」

韓爌在地方上任職多年,以他對地方衛所部隊的瞭解,太原城守軍能在建州的兵鋒之下堅持半個月,都是超常發揮了!

「故而臣以為必須立刻派兵,支援山陝!」韓爌做出總結。

「出兵嘛......」張太后皺了皺小巧的鼻子,美眸下意識地轉向李元:

「鎮遼候有什麼建議嗎?」

坐在熊廷弼旁邊的李元被點到名字,緩緩起身向著太后一禮:「建奴,夷狄也,畏威而不懷德,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李元的意思也很清楚,畏威而不懷德!

「必須出兵加之還擊!!」

「派出哪一路比較合適?」張太后繼續出言,仍然看著李元。

「臣以為,直接派出河南道指揮使司自潼關出兵即可!」李元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沉穩,聞之令人信服。

「河南道?」熊廷弼疑惑問道:「以河南衛所的兵力,恐怕不足以勝任防守太原!」

熊廷弼和李元之間好似唱雙簧一般,一問一答,配合無間。

讓其他人的質疑都無從插入。

「讓河南出兵,有兩個理由,」李元扭頭看向熊廷弼,笑道:「從潼關道入山西,河南府最近,此其一。」

李元又看向張太后:「第二,河南道的兵力不需要擊敗建州,只需要與太原府回合,強行守衛半個月即可!」

「鎮遼候是想要河南道兵力拖延時間,最終讓京畿大營去馳援嗎?」張太后秀眉微蹙:

「哀家怕,京畿兵力空虛,萬一建奴從宣府再動刀兵呢?」張皇后雖是女子,但是很顯然沒有被建奴來勢洶洶的氣勢嚇到,還有些自己的思考能力,懂得防止建奴聲東擊西。

張皇后的話,也代表殿內大多數人的想法,因為除了京畿地區的兵力,一時間沒有其他大軍能夠有與建奴一戰的能力了。

「京畿地方大軍不能動!」李元沒有開口,劉一璟便出言反對了。

戶部尚書看著李元,冷笑道:「恐怕在鎮遼候心中,京畿地方的安危無所謂了!」

當初李元擅自派兵支援太原府而不顧京畿安危,就被內閣問責過,現在劉一璟舊事重提,明顯不懷好意。

「不需要京畿大營,」李元搖頭,沒有理會劉一璟的暗中嘲諷,而是看向張太后。

「可令遼東曹文昭,率七萬餘大軍,從瀋陽城,出長山,星夜疾馳,三百里外,即為蒙古科爾沁部!」李元向前邁出兩步:「太后,可令人將遼東與蒙古輿圖搬來。」

「去,拿輿圖來!」張太后一揮手,一旁的小太監立刻躬身去取。

殿內眾人面面相覷,不知李元葫蘆裡買的什麼藥。

不多時,輿圖被搬來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