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點常識的,基本混個六十分不是輕輕鬆鬆?

很多人甚至不到一個時辰,就已經答題完畢,想了想,最後還是沒有提前交卷。

除非上面說,提前交卷能有加分。

別說考生,收捲回來批卷的十幾個官吏,都有些懵。這樣的考卷,有出的必要嗎?

這樣的題目,題目只要半個時辰……不,最多三刻的時間,就能完成,而且基本能滿分。

“我大概知道,為什麼要另外出這份試卷了。”沒多久,有個考官發現端倪。

他批改的這份考卷,答題的學生連一些基礎的東西都沒有答上來。

可問題是,這些考生,那說不是在報名處,已經接受過簡單考核的了?

就是透過考核,才會專門製作驗傳和考試編號,方便考生參加科舉。

“什麼情況?”幾個考官湊了過來,看了看試卷內容,頓時皺起眉頭。

心裡幾乎都是在想:這貨到底是怎麼混進來的?

“看來,這次預試,主要是對考生的成分,進行一次篩查。”為首的考官大概明白了。

第一步的篩查,是把那些心術不正的去掉,就這樣都去掉了三千多人,也是離譜。

第二步是對他們的文化程度,進行第二輪篩查。這一次的目的,主要是把那些太偏科的篩掉。

問題是這到底有數千份考卷,就算有參考答桉,一路批改下來也不輕鬆。

也難怪要提前五天考於是,給他們留了三天時間批卷。

同時試卷內容還不難,否則會增加批改的難度。

批閱了上千份,端倪也逐漸凸顯出來。

有近三四百人,只是‘識字’或者‘看過幾本書’的程度。

知識量累積有限,甚至感覺就是圖書館開了之後,進去看了一些書,也只是看過一些書。

“就這情況下去,這數千份批閱完畢,合格的大概只有四五成左右。”為首的考官分析道。

可實際批改下來,才發現到底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近萬人考試,首先在品德方面刷掉三千餘,要說還有近七千,結果預試就刷了五千餘,只剩下兩千不到。

“秋闈接待的那幫傢伙,都是幹什麼吃的?”為首的考官眼瞅著就要罵娘,不,他已經罵了。

“我派人去了解了一下。”這個時候有考官回來,他也是氣憤不已,只是他屬於行動派,“接待處的那幫人,本來文化就不高。是以只要來參考的人,有文化,能識字,同時會簡單的數算,那麼就會給予登記。甚至於他們的上官,也有意無意告訴他們,希望這次秋闈參考人數多一些。”

為什麼要多一些,當然是為了讓視覺衝擊感更強烈一些。

若一次秋闈,只有稀稀拉拉幾百人過來,那也是挺失敗的。

這可不是以前尚賢館考核,而是正式的對策取士,屬於制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