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帝國的主旋律就是遷徙,一方面保證在地方發展的百姓,保證他們的溫飽問題。一方面人口過度飽和的地方,要按照一個什麼規則進行搬遷。

大量的人口流動,同時大量的商隊外出,首當其衝的就是貨幣問題。

在兩漢,貨幣主要是五銖錢,當然也出現過更輕的貨幣,甚至是鐵錢。

黃金,主要是金餅是大商人之間,大宗交易的預設貨幣單位。對朝廷來說,金餅主要用於賞賜給臣子,它和銀一樣是貴金屬,也僅僅是貴金屬,不作為貨幣使用。

“工部已經按照陛下的要求,改良出第三套模具。”黃承彥出列,他很清楚,這是陛下關心程度比較靠前的技術。另外就是,陛下今天讓他把東西帶來上朝。

說完招了招手,自有下面的郎官,把幾套嶄新的貨幣送上。

其中一套,送到陛下那邊,另外幾套傳遞給群臣們觀看。

孫暠上手看了看,一套貨幣主要是金銀銅三個材質,其中銅錢依然是五銖錢,這是兩漢流傳下來的貨幣單位,有很高的辨識度和公信力。

只是上面刻著的字,少不得要根據華夏帝國變更。

要說新朝還在用前朝的舊錢,不是說不可以,一直這樣下去也不像話。再說貨幣的流通的發行,本身就是上下浮動的,總量不可能一成不變。尤其,百姓還有存錢的習慣。

準確的說,百姓會積極存錢,是覺得隨時可能會有大規模用錢的情況。

這是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如果帝國繁榮,十年二十年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年輕一代就會選擇消費,甚至超前消費。

問題國家不能存錢,國家存錢那經濟就流通不起來了。

就如同孫暠,年年修路,年年在醫藥和常平倉的問題投入大量資金,更別說科研資金。

花錢到什麼程度,到張松出面提醒已經要到紅線的程度。

在孫暠看來,紅線都不是很必要害怕,畢竟還有國債這條路可以走。只是華夏帝國目前的公信力,發行國債還有些早。

銀幣是實心銀幣,當然不是純銀,純銀的硬度不行。

模具發展到第三套才合格的原因,就是銀幣邊上的防磨鋸齒。這玩意能避免一些人,偷偷把邊給磨掉,以此牟利。

一個銀幣不說什麼,可金幣呢?一個不行,幾百個呢?把粉末重新重鑄,得到的金銀就是利潤。

銀幣正面是孫暠的側身像,這的確是孫暠的小心思。

不求帝國永存,至少帶著自己頭像的貨幣,能夠留在歷史的長河裡,一直傳續下去。

背面的長江兩岸圖桉,刻得非常精美。金幣的北面,則是黃河兩岸圖桉。

長江和黃河,都是華夏重要河流,尤其黃河更是華夏文明的母親河。

最初孫暠也打算把華夏龍圖騰刻在上面,後來仔細想了想,決定保留。

主要是以後帝國發展起來,可能還會有大銀幣和大金幣,來保證貨幣流通的便利,到時候再用龍圖騰會好些。

現階段不適宜推出那麼多的貨幣,免得百姓用亂,哪怕會亂的機率很小。

畢竟一金一銀,一大一小的,別說肉眼就能看出來,手還掂量不出來?

“陛下,新的金銀貨幣,要怎麼換算銅錢?”張松出面。

銅錢依然是五銖錢這點,他很滿意,只是金銀貨幣,卻是很陌生。

“一枚金幣兌換十枚銀幣,一百枚五銖錢,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孫暠回道。

金幣和銀幣的兌換價格必須恆定,可發行的量可以適當調整,這個需要每年,或者每三年進行一次匯總分析,然後根據經濟條件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