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劉熙乞骸骨(第2/2頁)
章節報錯
到時候專門開個學院,把儒家思想的精華選出來,培養一個純學術性的團體,並且選擇一些核心的思想選入華夏核心價值觀。
給他六十年的時間,這又能是一個全新的儒家學派,甚至是正統學派。
就是明白孫暠會怎麼做,群臣們頓時失聲。沒有誰願意,因為自己多說了一句話,倒是孫暠滅儒。畢竟沒辦法威脅他,換了以前可以掛印,集體辭職。
可現在不行。孫暠可以開秋闈取士。
別看兩漢四百年獨尊儒術,以前各學派門徒幾乎不在,可書籍和典籍保留下來,孫暠又拿出來免費給大家看。
繼續這樣下去,是否鑽研儒家學術,和考秋闈就沒有任何關係。
就說這幾次秋闈,孫暠一點點減少經學在科考裡面的比例,就不難看出這點。
“散了吧!”張昭說了一聲,大家也是意興闌珊,各自離開。
正式遷都的事情傳出,同時坊間還有傳聞,孫暠要改國號的事情。
順帶的,民族的概念也跟著傳出去。不難看出,這裡面有錦衣衛的功勞。
民族的自覺,這玩意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份詔書就能改變的。
有時候,強制的東西,只會讓人更加牴觸,所以錦衣衛的宣傳工作,就非常重要。
對於百姓來說民族的概念太陌生,他們根本不在意,更多是讀書人在無聊的時候會聊起。
只是比起什麼民族的概念,他們更多是談論另外一件事情。
隨著印刷技術越來越成熟,圖書館裡面的藏書也逐漸豐富,並且在各郡鋪開,基本每個郡都會有一個圖書館,程秉等擔任過圖書館管理員的,專門把管理制度寫下來,印發到各地圖書館裡面。
作為圖書館館長的劉熙,在把典籍全部註釋完畢後,終於是向孫暠乞骸骨。
本來年紀就大,只因為註釋典籍的事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硬著頭皮去做。
眼看終於完成,也抽空全部的心力。拒絕成為帝國國師,選擇退休歸隱。
離開當天,宛陵十里空巷,百姓紛紛出來送別老人。
這幾年,劉熙每晚都堅持開夜課,比例在減少,因為是公開課,所以大家都能來聽。
別說宛陵這邊的學子,整個江南的學子,都聽過他的課。如今以門生自居,前來為恩師送行。
“劉公,您的弟子將遍佈這個帝國!”孫暠也是親自過來送別,笑著對這位老者說道。
“此生無憾矣!”劉熙感慨,昔日本來打算避難交州,只是機緣巧合來到宛陵。
沒想到幾年下來,自己完成一件,能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
他不認為自己是經學家,經學只是為了進入那個圈子。
他更認為自己是個訓詁家,而從事這個行業,也只是為了能幫助更多人能讀書。
就說《爾雅》這份古代‘詞典’,就是本訓詁書。
“就是有些可惜,若劉公再年輕十歲,朕本來打算請您去編寫《新華字典》來著。”孫暠感慨。
吞噬
說到底,在推廣官話的道路上,需要統一的注音,這就意味著需要華夏拼音。先把拼音確定下來,然後記錄到《新華字典》裡面,不僅方便零基礎的人認字,也方便官話的推廣。
“哈哈,老了,交給學生們來做吧!”劉熙倒是放得開,哪怕他有些意動。
“哈哈,的確,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孫暠附和。
今年不過六十歲的劉熙,就這樣回到自己的故鄉。
後來呂熾偶然提了句,說他在家鄉辦了個私塾,人數不多就十來個,說是之前在宛陵開夜課習慣,一天不教書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