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地的徵兵運動轟轟烈烈地進行著。

尤其是在佔領了整個大同府之後,打通了南到山西、西到陝西的通道。

山陝一帶,連年乾旱,士紳趁機囤積居奇,吞併土地。

朝廷不但不能減稅,運糧賑災,反倒因為各地用兵,國庫空虛,不斷加徵稅收。

以至於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租賃地主家的土地,扣除租子以及給朝廷繳納的賦稅之後,連飯都不夠吃。

甚至大量土地乾旱絕收,更是民不聊生。

百姓被逼走投無路,餓殍遍地,賣兒鬻女,數之不清的百姓離開家鄉,去討活路。

有的人老實,餓死在路上;有的為了活命,搶劫富戶;更有人鋌而走險,揭竿而起……

山陝流民遍地,最不缺的,就是人手。

只要能有口飯吃,他們敢跟著流賊去跟官兵拼殺。

軍政府打通這個通道之後,人口問題頓時解決,而且,異常地廉價,只要給口飯吃,人手要多少就有多少。

趙誠當然不會放過這個人口紅利期,用每天管兩頓飯的承諾招攬流民,數量不設上限,來多少,收多少。

留守強地的第七軍團人數率先擴充到一萬人,其中一千人裝備的是李氏步槍,四千人裝備米2步槍,還有五千人則是裝備冷兵器。

除了李氏步槍是趙誠從系統商城中購買之外,米2步槍和冷兵器都是強地生產的。

現在,蒸汽機發明出來,首先就是應用於兵工廠。

兵工廠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在學校中學習了幾個月的青年學生,最精英的一部分,也是加入兵工廠,在兵工廠實習,製造武器。

人類歷史上,每次都是在遇到戰爭的時候,科技發展最快。

因為在戰爭中,有迫切的需要去研究武器。

高尖端的武器,帶動科技進步,在戰後應用到民用方面,往往引起科技革命。

還有一部分青年學生,進入到各個工廠,成為業務骨幹。

大部分青年學生,則是進入到征討軍。

讓學生兵成為征討軍骨幹……這是大帥說過的話。

趙誠一聲令下,整編完成的第七軍團在軍團長鄭強的帶領下,開拔進軍開平中屯衛。

從宣府鎮向東,想要到順天府,需要越過一道長城。

這道長城,對於朝廷來說,相當於是心理防線,一旦攻破這道長城,一日之間,大軍就能到了京師城下。

這時候,趙誠有兩個選擇,第一是低調一些,讓大軍南下,繞道倒馬關所,或者是井陘。

倒馬關所現在征討軍的掌控之中,出了倒馬關所,向東就是保定府,從保定府北上,繞道天津三衛,就是開平中屯衛,也就是後世的唐山。

這樣走,麻煩一些,但是,對朝廷的撼動要小一些。

只要讓東方商號的人在京師花些錢,買通內閣的人,甚至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崇禎感覺不到什麼危機,讓朝廷對這件事情視而不見。

另一個選擇,則是高調一些,直接從宣府鎮東進,打破居庸關,大大方方地進入順天府,直插開平中屯衛。

居庸關是守衛京師的西大門,是京師的最後一道防線。

一旦居庸關被打破,絕對天下震動。

到時候,崇禎很可能會沒有其他選擇,直接下達勤王的命令,讓天下兵馬進京勤王。

崇禎五年的大明,天下忠君的兵馬還不少,只要崇禎一聲令下,就會有多路大軍進京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