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背起揹簍,把匕首扔進空間裡,找豆豆大丫她們去了。

這邊豆豆和大丫他們三人正好裝滿了籃子,正想喊陸青靈,就看到她從山上下來了。

二丫眼尖,看陸青靈揹簍裡不是銀花,她湊上前去問:

“靈靈,你這摘的又叫做什麼啊?”

陸青靈對於這個和自己現在年齡一般大的丫頭,很是喜歡,於是笑著颳了一下她的鼻子道:

“這個啊,叫做綠豆腐,你們吃過綠豆腐沒有?”

“綠豆腐?豆腐不是白的嗎,而且你確定這些樹葉真能做豆腐?”

江豆豆和大丫懷疑道。

“靈靈,綠豆腐那是什麼東西?好吃嗎?”

不過二丫正是嘴饞的時候,她只關心好不好吃,至於能不能做出來,靈靈那麼厲害,只要她說能,那就一定能。

陸青靈沒想到這裡的人居然不知道綠豆腐。

綠豆腐是浙江南部地區溫州泰順一帶常見的傳統小吃,在溫州地區俗稱“豆腐柴”或者“柴豆腐”。

製作原材料是一種野生灌木,這種灌木在浙南閩北一帶的山野裡雖不能說是滿山遍佈,但也算是常見之物,當地人稱之為柴豆腐。

有清熱解毒功能,是盛夏防暑降溫的佳料,是純真的自然綠色食品,是提取果膠的好資源。

當然只有葉子才是製作綠豆腐的真正原料。

假如你是個喜歡野趣之人,最好是親自上山採摘,可以光采葉子,也可以折取枝條。

在這裡你不要有殺雞取卵之虞,因為豆腐樹的再生能力極強,春夏秋三季樹梢會連續生長,採折過後,它很快就會重新發枝吐葉,等待你下一次的光顧。

綠豆腐的製作過程非常簡便:

先將綠豆腐的葉子和你的雙手洗淨,另備一干淨的盆子,裡面倒上適量的清水。

等這些簡單的準備工作完成後,撮取適量的葉子,在盆子的上方用手不斷搓揉,如果手感乾澀,可以蘸一下水。

在你不斷的搓揉之中,一股股帶著碎細泡沫的滑膩液汁就會伴著清香就從你的指尖吱吱呀呀地冒了出來。

這時你可以將雙手放入盆子裡蕩洗一下,然後繼續搓揉,直至將葉子的汁液擠盡。

假如在搓揉的過程中感到葉子容易脫落,事先你可以葉子連枝梢一起上,因為有了細小枝條的參與,搓揉起來會省些氣力。

經過分批搓揉,再將事先準備的葉子汁液取盡,盆裡的清水變成一汪幽幽的綠璧。

接下來的工作是過濾,這時使用的工具是另外一面乾淨的空盆子和一面紗袋,紗袋的眼口最好細一些,這樣可以剔除那些影響口感的細小雜質。

先是將不小心遺落在盆裡的枝條撈出,然後把盆子裡的半成品緩緩倒入空盆子上方的紗袋,這樣經過過濾而不含雜質的綠飲就到了另一面盆子裡了。

因為綠飲濃稠,紗袋細小的眼口很可能被其中的膠質堵上,這時就需要你擠壓紗袋,將稠汁濾出。

為了不浪費,在你擠壓過後,最好倒進一杯清水,將遺汁濾盡。盆子裡剩下的是飄著細小泡沫的綠飲,這時你還可根據個人對軟硬口感的喜好新增適量的清水並攪拌均勻。

普通豆腐的製作也有過濾這道工序,但不同的是普通豆腐的過濾是將水份瀝去,留下凝固物再壓制成形,而綠豆腐這過濾工序的目的是將固體雜質濾除,留下的液體才是有用之物。

這時離成品就差一道工序,那就是新增凝固劑。

凝固劑的種類很多,食鹽和草木灰鹼水是農村常用的兩種。

但是有些地方的綠豆腐用的卻是中華牌牙膏,牙膏也可以替代凝固劑,要用牙膏的話一定要是中華牌的那種只加鹽的牙膏,放入牙膏後過30分鐘左右就可以品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