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是個問題。

不過在此時,還是有很多人有些其他的擔心。

這個擔心在很早之前就有過,也是商剛被研發出來時,大家都討論過的。

尤其袁東海為這件事還特意和人類聊過。

當時力排眾議才同意了商的研發。

那就是機器人在未來會替代人類嗎。

當然,這種代替也不完全是字面意思。

還有一部分是機器人是否會威脅到人類。

對此陳源的看法也很簡單,“在未來智慧機器人完全替代人類是幾乎不可能的,機率之小似乎僅需科幻作家和相關領域科學家關注即可。在絕大部分人類成員應該歡迎更具智慧的機器人儘快誕生,因為總體而言,它們能提高社會生產率、增加人類財富。”

“其實,在目前全球市場經濟主流價值觀的支配下,無論我們是否歡迎,這些機器人也會逐漸甚至快速出現,同時,這些機器人也可能與我們發生短期利益衝突比如與我們競爭工作崗位,我們應為此作出必要準備。”

陳淵說的不無道理。

人類有思維且靈活多變,在生活中很多方面,無法真正取代人,在危險環境的工作大量會被機器人替代,重複標準操作的動作會被機器人替代,需要高速計算和快速反應的操作會被機器人替代,除了不帶升級器人的工作,都會被逐漸替代,不能替代的,吃喝拉撒,感情體驗!

說未來人工智慧代替人類是不準確的,應該說是人類思維以另一種方式表現。人的思維本質是體內物質之間按照一定規則運動產生的。雖然具體的運動原理我們現在還不知道,但是思維是機體內物質活動這一本質是可以確定的。

在計算機誕生之前,我們無法想象物質之間的運動可以產生計算記憶判斷等思維功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思維功能逐步實現,今後會更加廣泛更加複雜更加接近人類智慧。

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和真正的人類意識可能就差獨立意識這一道關了。

這個在技術上並不難,只要加入一個程式模擬一個自主意識就可以。為什麼要模擬,因為所有的人工智慧都是模擬,模擬能夠達到人類思維的功能。具體原理不可能相同,因為人腦和電腦的結構和原理是不同的。屆時人類社會可能會透過立法等各種形式來限制給機器人新增獨立意識功能。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阻止人類中某些科學家來偷偷突破這種限制,因為對科學家來說這太有誘惑力了,對新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是科學家的天性。

因為機器智慧在能力強的天然優勢,必然很快就能遍及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並且由於在智慧和體能上遠超自然人類,機器智慧會迅速處於主導地位。高度發達的自然科學也會使機器人類有能力去飼養自然人類。並且他們還要利用自然人類的特殊思維方式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而且未來機器人可以代替人的部分功能,不可能從根本上代替人。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機器人永遠不會有人的某些功能,比如,探索未知世界,獨一無二的創造力,複雜的思維能力,獨特的個性等。一個軀體壞了,換一個就可以繼續生存。

即使大腦被破壞了,也可以啟動在思維銀行的備份復活。除非是被法律處死,那是連備份一起被毀滅。

而其中最有名的或許就是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的方法是,被測試人,和一個是聲稱自己有人類智力的機器。測試時,測試人與被測試人是分開的,測試人只有透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人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隨便是什麼問題都可以。

問過一些問題後,如果測試人能夠正確地分出誰是人誰是機器,那機器就沒有透過圖靈測試,如果測試人沒有分出誰是機器誰是人,那這個機器就是有人類智慧的。

如果一臺機器透過了圖靈測試,就說明它是有自己的思維的,可以獨立思考,說明它的智慧已經達到與人腦持平的水平。

但,不得不說圖靈測試和三定律兩者本身就是矛盾的。

圖靈測試透過,意味著,沒有任何方法區分一個機器人和人。

機器人三定律,意味著,有三種簡單方法區分機器人和人。

所以說在現實社會,也不會有科學家去利用這個定律來測驗機器人。畢竟終究只是。

當然這些問題都還是以後的事,就當下來說,陳淵最該考慮的是如何實現機器人技術,

這不同於人工智慧,只是一個思維上的技術,智慧機器人的技術還包含著物理上的技術實現。

單說雙足機器人的話,主要涉及姿態控制和步態規劃,波士頓動力的Atlas以前就引起過不小關注。

其能跑能跳的機動能力技驚四座,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目前人形雙足機器人的巔峰了。

但是這個層級的機器人,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研究的範疇。

波士頓動力自從 MIT 誕生開始,所做的東西就目的十分明確,招納了大量高階人才,人才和資源絲毫不缺,MIT 的工程背景,軍方的支援,之後 2013 年被 Google 收購,2017&ne ic&n 技術世界領先,擁有大量專利。

以上種種才有影片中的驚豔表現,陳淵想在極短的時間弄出這樣的一個機器人並不是很現實。

不過呢,如果只是想以Atlas為目標朝這個這個方向去嘗試,先自己DIY一個基礎的模型那倒還是有很多的空間的。

陳淵目前或許可以實現全身24個自由度當然不包括手指,全無刷電機加諧波減速器驅動。